楊仕炎
[摘? ? ? ? ? ?要]? 中職院校是學制一般為兩年或三年的一種特殊教育體制。根據國家新課改的相關理念,中職院校教育旨在對學生進行學業教育的同時進行職業教育培養,因此中職院校也成為我國職業教育的主力軍。基于中職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培養技能型復合人才與高素質的職業技術操作者,這就決定了機電專業在企校合作教學模式中的著重點與其他類別的教育宗旨大不相同,在經濟高速發展和我國大力發展、改革教育體制的背景下,根據企校合作的多元化多樣化教學特色,以及中職院校培養學生的側重點和機電專業本身的學科特性,展開企校合作下機電專業教學模式的實踐探究。
[關? ? 鍵? ?詞]? 中職機電專業;企校合作;教學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 G717?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33-0294-02
文章探討的企校合作教學改革是針對中職教育院校的教育體系進行的,中職院校的辦學宗旨是注重對人才進行技術培養,辦學理念是為高速發展的社會培養高技術、高素質的人才。中職院校有著特殊招生對象、獨特的人才培養宗旨和側重點,重實踐、重應用、重技術性等特點也必然體現在機電專業的教學方面。就機電專業而言,其包括的基礎課程數量眾多,包涵電子機械制造技術、電子機械控制技術、機械工程基礎理論、電機基礎操作導論、電子機械表盤數控技術、機電設備故障分析基礎方法等。從基礎性課程的數量與類別的多專業性也可以看出機電專業重實踐操作、重技術型培養且知識復雜深奧。知識復雜深奧的技術性學科的特點大都內容比較豐富,知識涵蓋面廣,所涉及機電學科的分支技術性知識也較冗雜,因而開展企校合作辦學,將抽象的知識具象化,讓學生在實踐中掌握難理解的知識。這對中職院校學生對機電類專業知識以及后續要學習的相關機電類課程有著重大幫助,對學生的社會實踐、未來就業、從業生涯和事業發展有著重大作用。對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企校合作教學改革創新是刻不容緩的,本文將對企校合作教學模式改革創新以及目前進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概述。
一、中職院校的機電專業教學模式改革
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中職院校學校學生人數不斷增加,社會和企業對技術性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多。在如今這個工業生產高度現代化、電子化、標準化的社會中,對機電類人才的技能水平要求越來越高,對從事機電類人員的動手操作能力、社會實踐能力、臨場應變能力、技術操縱能力以及實際生產中的創新應用能力有著越來越嚴格的要求。
作為旨在培養技術性人才的中職院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在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同時,中職院校要在培養和輸出技術性人才規劃上做出改革創新,要在辦學宗旨和教育理念的要求下,靈活運用,不斷創新,在機電專業的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要讓機電專業教育在保證能培養出可用人才的前提下,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多媒體輔助教學、課外實踐教學等多元化模式,開展企校合作教學,讓學生既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又在企業安排的工作崗位上進行實操,為學生帶來全新的教學體驗,也為社會培養實踐型、技術型、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奠定基礎。機電專業企校合作教學模式就是一種全新的、能夠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實際運用有機融合的新型優質教育模式。
二、中職院校機電專業企校合作教學改革的背景
中職院校重實踐操作、重技術性培養的教學目標和機電專業所需要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實際操作理論知識、較強的實踐運用知識界定了機電專業教育的特向性,也就是說,只對特定的招生對象和特定的學生群體進行教育與培養,這也就產生了機電專業的領域劃分。以往機電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幾乎全靠中職院校的校園教育,僅靠機電專業的校園教育模式對于市場經濟高速發展的現今的社會來說,機電類專業人才的輸出質量越來越堪憂,純理論教學模式培養的學生在實踐技術操作能力上并不強,另外,中職院校培養的基數較少的高質量、高水平機電類人才也越來越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總的來看,目前大多中職院校對機電類學生的培養太過強調理論知識而忽略了實踐操作能力和維修與機械問題的反應能力培養,造成了“八分理論知識教學,兩分實踐技術操作”的教育現象。在這種背景下,教育模式改革創新勢在必行。
就我校機電教育來說,強調企校合作教學的新型教育模式,旨在改善實際教學中學生實踐操作機會少、就業難、人才供給不足的現象。我校中職機電專業建設相對起步較早,師資力量雄厚,實驗室建設相對較完善,機電專業的鉗工和車工實訓室能滿足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但要同時滿足眾多學生的實訓需求還遠遠不夠,所以要另辟新路。
三、中職院校機電專業企校合作教學模式的優勢
顧名思義,企校合作教學就是指學校與企業建立的一種合作教學,目的在于培養適應高速社會發展的技術型、高質量、高技術操作型、高創新思維能力型人才的新型教學模式。
目前,中職院校為抓好院校特定招生對象的教育質量、為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為提高本校的知名度、為謀求社會廣泛關注度和本校自身的發展,大都采取與企業合作進行教學的新型教育模式。這種復合型教育模式帶來的優勢不容忽略,一方面符合國家對中職院校教育的新要求,即采用“技術+知識”的教育方法,在校園進行傳統課堂授課,對學生進行機電基礎理論教育的同時,也讓學生在企業進行鍛煉,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到企業進行實踐技術操作。企業可以根據學校的要求,給到企業實踐的學生安排相關鉗工和車工等工作崗位,鍛煉學生的零件加工、設備維修以及模具制造等技能。企校合作教學可以滿足社會定向性人才的需求,通過企業提供的資源、實踐操作真實訓練場地以及企業文化熏陶,可以助力實現“七分實踐操作,三分理論教育”的教育模式。
通過企校合作提供的平臺,便于觀察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程度,可以透過實踐操作發現學生各項技能的強弱度,這就方便日后課堂上因材施教,針對技能水平程度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程度的課堂輔導,以學生實際發展為中心,培養出更多能適應社會、市場經濟發展的技術型人才。同時企業在與中職院校合作過程中,也可以給予優秀生直接就業的機會,簽訂三方協議。一方面建立起激勵機制,直接的就業機會會激發機電專業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也有利于學校和企業深入合作;另一方面企業能將技術操作能力強、理論知識掌握牢固的人才引入企業,助力企業的長遠發展。企校合作教學模式注重人才培養的實用型與實效型,企業將自身文化與資源優勢與中職院校共享,實現共同發展。
四、加強中職院校機電專業企校合作教學模式的實踐操作體驗教學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同樣,真理的探討也來源于實踐認知,機電專業知識與實踐操作具有緊密的聯系,鉗工與車工的實踐操作水平的提高源于一次次的練習。學生只有通過企業提供的相關實踐機會,才能加深對原理知識的理解,學會活學活用。企業給學生提供的崗位鍛煉機會是課堂傳統教學的延伸和高效補充。如果說課堂上的機電專業知識教學是嚴謹認真、嚴肅呆板的,那么課外企業機電臨床操作實踐活動便是豐富活潑、充滿未知性的。教師正是可以利用這種未知性、好奇性打開學生對未知的機電專業知識的“獵食”,讓學生在一種相對開放、真實的實踐環境下,挖掘出自身學習機電操作知識的潛力,也能通過真實的機電操作體驗將課堂所學的理論知識轉化為靈活生動的實踐操作,這即是對理論知識的鞏固加深又是對實踐技能的升華。
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教學,利用企業的現有設備和資源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習實訓條件,可以采用以工代崗的模式,使學生能夠得到高頻率的操作機會。高頻率的機電操作實驗后,教師可趁熱打鐵,組織開展有關機電操作的創新改良運用的比賽,培養學生將理論知識巧妙運用于實踐生產活動中能力,熟練的實踐操作創作是在對多個理論知識點的透徹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想象力、動手實踐能力的產物,這是將學生培養成適合現代經濟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有效舉措。
五、結束語
綜上,我們可以深刻體驗到企校合作教學模式的優勢所在,對學校和企業來說,合作辦學是一種雙贏模式。企業提供實踐崗位和就業資源,中職院校提供的理論教學資源,兩者相輔相成,做到了應社會發展所需,與市場對技術型人才的需求吻合,與中職院校教育目標相一致,與企業管理發展相銜接。一方面可以解決企業用工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實踐可以把書本的知識和實際生產聯系起來,這既能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也可以提高學生的實操水平,增強學校的影響力。
教育,是國之力器,是助力國家科學技術發展的頂梁柱,是培養推進國家發展進程人才的載體。只有不斷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進行改革創新,不斷在教學方法上進行突破,才能保障人才輸出經久不絕。中職院校機電專業的企校合作教學模式改革正是在這一思想指導下的實踐,各中職院校應堅持企校合作教學模式的改革與落實,為社會發展提供更高質量的技術性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永芳.中職機電專業教學改革措施之淺見[J].時代金融,2015(6).
[2]殷麗麗.中職機電類專業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實踐教學探究[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6(7).
[3]艾麥爾·阿布都熱依木.試論中職機電專業實訓教學中職業能力的培養[J].現代職業教育,2015(21).
編輯 馮永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