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岔河九年制學校 陸 欣
學好數學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基礎的數學知識的學習,引領學生用數學思維去思考數學問題,形成一定的數學觀察、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鑒于小學生抽象思維不足的現象,我們要多讓他們在形象的感受中獲得對數學的認識。其中,直觀手段主要是指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點轉換為直觀、形象的事物,調動學生們整體感知及認識,降低小學數學學習難度,引導學生們在直觀教學過程中進行深入的探究、分析及思考,提高學生們對數學知識點的掌握程度,促進學生們數學學習效率的提升。
小學數學屬于一門抽象理論知識、復雜公式與邏輯性概念較強的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邏輯思維、認知及年齡等特點,他們的思考方式一般以形象思維及感性思維為主,在傳統課堂教學過程中過于依賴教師對教學知識點的講解,無法自主地對數學知識點進行學習及探究,導致學生們學習效率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長此以往,學生們只能對數學公式、理論及概念進行死記硬背,在遇到較為復雜及需要變形的練習題時往往表現為思維受到阻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直觀手段教學顯得尤為必要,直觀手段主要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直觀的圖畫、教學工具及模型等實物為學生們驗證、展示數學知識點及概念,引導學生們通過展示實物獲得直觀上的認識,繼而形成感性認識,降低數學學習難度,方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在真正意義上掌握數學知識點及概念,培養學生們在遇到復雜抽象的練習題后能夠發揮自身抽象、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探究、思考及解答,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水平。
直觀手段是讓學生在數學信息的認識中通過形象的具體生活事物、情境中發現數學現象,并思考蘊藏其中的數學問題。小學生數學學習中,這種能力需要老師的指導和方法的引領。那么,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運用直觀手段啟迪學生數學思維呢?
1.創設直觀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自主意識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具有具體、形象性的思維特點,學生們對于具體形象的事物興趣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抓住這一特點創設直觀手段的教學情境,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并結合教材與生活的聯系性,將直觀具象的數學信息呈現給學生。或者結合內容,抓住地域性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況,選擇合適、直觀的教具,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將學生們引入具有真實事物的課堂情境中來,從而引導學生展開真實的探究及分析,促成學生加深對所學數學知識的認識,并活躍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們數學學習能力的發展。如在進行小學一年級下冊《認識人民幣》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以“人民幣”為教學主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首先拿出一張100 元、50 元、20 元、10 元、5 元及1 元的人民幣,要求學生們認識人民幣,要求學生們分析購買一本單價為12.5 元人民幣的故事書需要用什么面額的人民幣,應該找回多少錢?通過創設直觀教學情境吸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及積極性,促進學生們產生直觀上的認識及體驗。當然,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建國后發行的人民幣,帶著學生一起去認識人民幣,在認識中讓學生獲得元、角和分的關系,從而讓學生輕松地掌握這一學習目標,也讓學生形成一定的數學學習方法。
2.通過直觀的圖畫形式替代抽象的數學概念及知識點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針對抽象、難懂的數學概念及知識點采用直觀、形象的文字、圖畫進行轉化,利用簡單的線條及鮮艷的顏色加工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直觀地展示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進行探究。如在進行“長方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準備好手工制作的兩個顏色不同、大小不等的長方形實物,在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利用直尺測量長方形的長和寬,讓學生們了解面積的定義與計算公式,提高學生們對抽象理論知識及公式的理解與記憶。
3.積極組織實踐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們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大多數數學知識與生活存在較大的聯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們認識到這一點,積極組織及引導學生們走出課堂、走進生活,積極參與實際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接觸及觀察生活中蘊含的數學知識,通過直觀的生活實際加深學生們對于數學知識的理解與運用,讓學生們更加直觀形象地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點,激發學生們的數學學習興趣。如在進行《統計》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深入生活實際,統計自己家庭生活中每天、每人的開支,最后進行一周的匯總統計,通過生活實踐活動的參與提高學生們對于數學作用的認識,提升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教學效率。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直觀手段開展直觀、形象及具體的數學教學,促進學生們學習興趣及學習積極性的提升,提高小學數學整體教學水平,降低學習難度,促進學生們思維能力及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