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東莞市東城第六小學 劉麗珍
小學數學是傳授學生基礎數學理論知識的最初階段,也是培養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基礎階段,使用正確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更加快速高效地達成教育目的,促進教育進程。下面我將結合我的親身經驗,與大家分享有關數學課堂中模型思想的應用,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模型思想是在數學教育過程中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它的具體含義是指在可靠的研究背景和理論基礎下,將單純的數學理論知識借助模型塑造的方法,使抽象化的文字理論知識轉化為可視性、具象性的對象,并且這種對象本身具有一定的數學性特征。
模型思想讓學生充分發揮了主觀能動性,進行動手實踐,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當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熱愛。培養和鍛煉學生將所學應用于實際情況中是教育的目標之一,將模型思想理念充分地體現在課堂中,從長遠的角度來說,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之一。
除此之外,小學生處于低年齡的階段,具有愛玩和好動的特征,同時對身邊一些新鮮事物都有著足夠的好奇心,也還有很強的學習和接受能力。教師在課堂中借助模型來輔助教學,正好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渠道之一。
總而言之,模型思想無論是對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還是對課堂的授課效果來說,都是有利而無害的。
1.加強與生活聯系,塑造生活模型
小學生是一個低年齡的群體,經歷比較多的環境都是在家庭和學校當中,對身邊周圍的生活事物比較注重和感興趣。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塑造生活模型增強生活感,有利于拉近學生與數學學科之間的距離,減輕學生對數學的陌生感。教師在進行教材內容講解時,深度挖掘教材內涵,將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相銜接,將數學例子轉化為生活模型。
在進行低年級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我較常在課堂中使用生活模型,將數字化數學計算題以及其他問題轉化為生活當中常見的問題,讓學生在所擁有的生活經驗的基礎上來對數學問題進行解答。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增進低年級學生對數學的認知,提高理解的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數字的分與合”這一章節內容的教學中,我沒有單純地用數字來進行教學,而是將這一內容帶到生活當中,我讓學生假裝自己手上有五個蘋果,要分給弟弟和妹妹兩個人,可以有哪幾種分法?學生在聽到這個問題之后,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給出了不同的解答方案。聯系生活實際,盡量消除學生對數學理論知識的陌生感。
2.深挖教材,創造情景模型
情景式教學與聯系生活教學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情景式教學的教學方法要豐富于聯系生活的教學。情景式教學方式采用創設具體情境的背景方式,代入知識教學,能夠讓學生全身心地沉浸于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深入分析,尋找適合創造情景模型的內容,并且在課前教學設計中,采取高效有趣的方法將數學知識在情景模型中表達出來。抽象化的數學內容轉化成情景,能夠讓一道理性的數學題立馬活躍在學生的腦海當中,讓學生更快找到解題的思路和方法。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創造情景模型,一是在課堂模擬生活情景,改變課堂氣氛,營造愉悅氛圍;二是動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發現,將生活中的事物帶到課堂上去,成功地將生活和課堂相結合。
例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十以內加減法”中,我拿出十個硬幣,邀請一個學生配合我,演一個買賣東西的小情景:買本子用了三元,買筆用了兩元,那么我還剩多少個硬幣?這樣能夠將只有數字的數學題目轉換成實在的物品,并且在一個具體的場景背景之中,讓學生進行數學學習。
3.鼓勵學生自主制作教學模型
培養學生的實踐性是教育的主要目標之一,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自身內在的能力和技能,在現實生活當中將其應用。在教育過程中,不但要增強學生腦力的鍛煉,同時對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也應有相應的指導和加強。學生動手建模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的過程。
小學數學學習中,有一大部分內容是關于圖形的學習,對于圖形學習尤其是立體圖形來說,其很考驗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動手實踐,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方式來創造教學模型,并將其帶到課堂中,輔助學生的數學知識學習。學生在自主動手實踐的同時,難免會碰到一些問題,通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通過思考來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達到了鍛煉動手能力和腦力思考的目的。
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多面體圖形》這一章節內容的學習中,我讓學生在上課之前,用卡紙自己動手做出正方體和長方體兩個立體圖形,并且在課堂中展示。通過學生自主動手實踐的方法,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快樂,也有利于促進數學學科的學習。
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思維能力和智力成長發展的必要基礎之一,在義務教育課程中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我們對它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設計中體現模型思想的作用,能夠更加高效快速地達成數學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學生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也促成了學生人格等其他方面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