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義烏市福田小學 盛穎穎
【教學分析】
《比例的認識》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下冊的內容。本課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經掌握了比的意義、比的化簡、求比值等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掌握好本課內容將為后續學習比例的應用、比例尺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本課教材在編排上,通過創設尋找相像圖片和蜂蜜水調配這兩個情景來引導學生尋找相等的比,理解比例的意義,注重幾何直觀和生活引入。我個人的思考是相似圖片的情景信息繁雜,角度多樣,一開始就讓學生去處理對于比例的理解可能有些混亂耗時。不如直接從學生的已有知識出發,走純數學知識內部遷移的路線,清晰,明確,同時把兩個情境作為生活中的應用,加深理解。
【教學目標】
1.結合已有的比的知識和圖片實例,探索并掌握比例的概念,知道比例的基本性質,并能通過求比值、化簡比判斷兩個比是否能組成比例。
2.經歷觀察、比較、交流過程,發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抽象概括的能力。
3.運用比例知識解決相關問題,感受生活與數學的緊密聯。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比例,知道比例的內項之積等于外項之積。
難點:理解比例的意義。
【教法學法】
我認為教法包含著學法,學法體現著教法。我努力踐行的是“以問導學”的教學理念,教學中以“問題——思考——分享”為操作單位,學生自然回應的是“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與人交流”的學習方法。
【教學過程】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及學生的已有經驗,結合我自身實踐“以問導學”的教學理念,我將教學流程分為以下四大板塊:聯起點——追原點——延遠點——歸圓點。。
第一板塊:平鋪直敘,聯起點
1.呈現課題:比例的認識。
2.關于“比例”,你知道些什么?
預設:(1)學生說出幾個比當作比例。(2)能舉出幾個比例。
3.關于“比例”,你想了解些什么?
預設學生問題:(1)比例是怎么來的?(2)和比有什么關系?有什么用?
(我對導入環節設計一直力求體現簡潔高效,知識聯系。通過直接呈現課題,說出你知道的,激活學生的原有認知經驗,問出你疑惑的,激發學習的內驅力)
第二板塊:百轉千回,追原點
第一環節,自主探究,認識比例意義
1.從你們的問題中看出大家猜測比例和比是有一定關系的。請大家說幾個比,老師再補充一個比值相同的比。
2.請學生進行觀察分類。
3.老師把比值相等的兩個比用等號連接,告知這就是比例。
4.自學書本比例的定義等內容,交流自學所得,各部分名稱,分數寫法。
5.出示相似圖片,找找哪幾張比較像,請解釋原因。
6.交流中重點引出兩個角度:相似圖片的長長之比與寬寬之比相等成比例,兩幅圖的各自長與寬之比相等成比例。
(本環節基于學生自己的問題展開探究,不讓課始的提問流于形式。從比的已有認知出發,通過分類比時的獨立思考時間,學生運用已有求比值、化簡比的知識發現相等比。有了這樣的深入的自主學習之后,展開閱讀書本內容,明確比例概念,再利用書本中的情景多角度運用比例概念,進一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
第二環節,觀察驗證,比例的基本性質
1.觀察黑板上的幾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有什么關系?
2.對于這個發現,你有什么疑問嗎?通過問題引導學生舉例驗證。
2.5 不同藥物使用后治療療效比較 本研究共納入150例患者中,84例使用了降壓藥物(36例有效,48例無效),66例未使用(16例有效,50例無效)。使用標準化矯正后χ2檢驗比較結果提示:使用降壓藥物組患者的脂肪肝好轉率(42.86%)較未使用組(24.24%)更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655,P=0.017)。102例使用了降脂藥物(34例有效,68例無效),48例未使用(18例有效,30例無效)。使用標準化矯正后χ2檢驗比較結果提示:使用降脂藥物組患者的脂肪肝好轉率(33.33%)較未使用組(37.5%)更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250,P=0.617)。
(通過老師的問題滋養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從整數聯想到小數,分數,使歸納更科學嚴謹。小環節同樣進行著“問題——思考——分享”的單元)
第三板塊:多層應用,延遠點
通過對本課知識的運用,進一步促進學生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發展。我將練習設計為三個層次:
1.基礎練習:兩個長方形的長寬比是否成比例?(利用幾何直觀再次形象的理解比例)
2.提高練習:蜂蜜水一樣甜嗎?結合生活實例運用比例知識,同時可以多角度解決,發展學生的發散思維。
3.拓展練習:正方形的邊長、周長、面積的比。我加入一個邊長與周長的,邊長與面積是否成比例,為后續學習正反比例做滲透。在練習的反饋上,我關注學生分享自己的錯誤思考:原來怎么想的,聽了同伴的分享,現在怎么想的?
第四板塊:回眸一笑,歸圓點
通過回望課始問題,你都解決了嗎?前兩個問題解決了比的來源和本質,比有什么用指向下一課的學習。對本課知識進行梳理,打通知識的前世今生。
通過你是怎么學會的?回顧總結“提問——探究——分享”的學習方法。
以上是教學流程設計,我著重想體現的正是“以問導學”的教學理念,即以數學知識的學習為載體,從學生的已知出發,經歷“提出問題——獨立思考——查閱資料——分享交流”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課后反思】
教材只是提供給學生學習的一個文本,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大膽對教材進行了重新編排序列,用活、用實教材。情境換作“蜂蜜水的配制”既貼近孩子生活,又使本課知識點清晰明確地呈現。我思考的就是常態下如何有效組織學生學好這一節課的內容,使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體現聯系,使學生認識到我們的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它能解決我們生活中的現實問題,從而提高孩子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從學生課堂參與和課后練習情況來看,本課的設計還是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發展的。課堂結構上注重了前后呼應,整堂課也顯得緊湊,效果不錯。當然,這節課也有處理得不太理想的地方,比例的基本性質上只是局限于不完全歸納法,觀察得出的規律這一層次。其實,課后孩子們還是有疑問的:比例的外項之積為什么等于內項之積呢?如果讓孩子再次提出心中的疑惑,把學習真正引向深入,那才真是培養孩子不斷思考、質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