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濮陽市臺前縣侯廟鎮中心學校 李玉蘭
探究性學習是以學生主動學習、探究為基本特征的,它具體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識經驗或生活經歷對某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進行探索、研究,從而得出結論或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的活動。開展探究性學習能夠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深層理解,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掌握學習某一學科知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應重視探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以此來加深學生對抽象、難懂數學知識的理解,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問題是引發學生思考的動力和源泉,是探究式課堂教學順利開展的必備條件。而問題本就是數學學科的核心,在小學數學開展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良好問題情境的創設,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開發和發展,為探究式課堂教學的順利開展打好基礎。
以“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向學生說道:“同學們,你們在日常生活中有過分東西的經歷嗎?”問題一出,學生開始討論起來,課堂氛圍也隨之高漲,我接著說道:“明明小朋友遇到了難題。今天是他六歲的生日,媽媽給他買來了生日蛋糕,他的五位好朋友來給他慶祝生日。在分蛋糕的時候,明明卻犯了難:應該怎樣分蛋糕,才能保證每個人的蛋糕大小一樣呢?你們能幫幫他嗎?”問題一出,學生紛紛提出將蛋糕分為大小相等的六份,我也趁機問道:“假設蛋糕是一個整體,那么其中的每一份應該怎樣表示呢?”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我也順勢引入分數的相關知識,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課本知識,從中尋求答案。如此,通過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對課堂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時,教師應注重探究素材的選擇,為學生精心挑選一些比較適宜探究的、具有一定挑戰性的學習材料,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數學教材中的探究素材包羅萬象,有直觀性的教學內容,如簡單的統計;有遷移性的內容,如小數乘法、小數除法以及幾何圖形面積的計算和公式的推導等學法相似的內容,這些都可以作為探究素材提供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探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等,精心挑選教學內容讓學生進行探究,使探究教學活動得以有序、順利地開展下去。
以“多位數乘一位數”中的“口算乘法”這部分內容為例,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學習“筆算乘法”,進而更好地學習多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基礎,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探究意義。在課堂上,我先給學生提供了一定的情境,并提出問題:假設周末學校組織學生去游樂場游玩,默默跟他的同伴三人想坐碰碰車,已知每人20 元,那么他們三人需要多少錢?問題提出后,我引導學生列出相關的算式并思考如何解答,接著繼續提出拓展性的問題:假設默默所在小組的20 名學生都想來坐碰碰車,那么總共需要花多少錢?200 人呢?之后讓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算出答案,并展示計算的過程。最后對學生的想法進行了匯總,并進行了總結式的講解。如此,通過精選探究內容,加強了學生對知識之間聯系的認識,為下一階段學習的順利開展打好了基礎。
探究的過程是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探究知識之間內在的關聯性,探索規律、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然而,受自身認知力、理解力、知識和技能水平的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對知識的分析、判斷、掌控能力還相對薄弱,欠缺一些有效的方式和技巧,因而教師科學、合理的指導對學生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在開展探究學習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以科學的方法來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促進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常見的探究方法有觀察歸納法、猜想驗證法、操作發現法及其他一些有效的方法。在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從教學內容出發,選擇合適的方法讓學生進行探究。以“長方形和正方形”這部分內容為例,為了使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兩種圖形的特征,提高學生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性,我讓學生利用觀察、操作的形式認識這兩種圖形。首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呈現各式各樣的圖形,有三角形、圓形、正方形、長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各種形狀的不規則圖形,讓學生認真觀察,找出其中哪些是四邊形,觀察四邊形的特征,從中找出長方形和正方形這兩種圖形后,引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事物,找出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然后利用手中的尺子和量角器對這兩種圖形進行測量,探究它們的特征。如此便使學生掌握了一些探究方法和技巧,使學生能夠以此為依據更好地進行探究活動,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提升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受家庭環境、思維方式、學習能力等各方面的影響,學生個體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而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在探究式學習中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使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彼此交流各自的看法,從而將這些想法匯集到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促進新想法和多項思維的產生,推動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為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學習時,教師應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開展,以此來加強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
例如,以“測量”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我依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對知識的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對學生分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究活動——利用現有的工具對自己的課本、課桌、橡皮或是硬幣等進行測量,并記錄下這些物品的長度、寬度或是厚度的具體數值。學生對這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十分感興趣,都積極參與其中。在量到硬幣的厚度這一環節時,有的學生發現硬幣的厚度不足一厘米,不知道該如何表示,我也趁機引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探討長度的不同測量單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其中,一些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了預習,因而在小組討論中解答了學生的這一難題,向學生闡述了毫米、分米與厘米之間的關系,我也針對這部分知識對學生進行了總結式的講解。如此,通過開展小組合作教學,促進了學生間的有效交流和溝通,實現了學生間的共同進步,提高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推動著探究活動的順利、有序開展。
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和流程,是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重要措施。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開展探究式教學活動時,教師應及時對學生的探究過程、成果給予合理的、積極性的評價,適當點撥,綜合把控,為學生之后解決相關的問題指明方向。針對學生積極參與的探究精神,教師應給予表揚式的評價,給學生以成功的情感體驗,以此來激活學生的探究熱情,促使探究活動得以有序、順利地開展下去。
以“數學廣角——集合”這部分內容為例,在課堂上,我先給學生提供了事例讓學生分析:某地區發生了地震,學校組織各班級的學生募捐。各個班級的學生都踴躍參與,其中三年級某班的同學募捐的人數最多,有的學生除了捐錢之外,還將自己富余的生活用品捐了出去。那么根據已有的信息,如何表示并算出總共捐款的人數呢?之后向學生出示了具體的資料和信息,讓學生進行探究,并用畫圖或表格的形式將這個班的捐款情況表示出來。學生都以小組為單位開展了自主探究活動,在之后的課堂反饋環節,我發現有的學生利用表格的形式,將同時捐款、捐物的人單獨羅列出來,還有的運用集合圖的形式展示了相關信息。針對學生的學習成果,我都給予了肯定性的評價,并指出學生在自主學習、探究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如此便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活了學生的探究熱情,為學生的探究學習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和依據。
總之,探究性學習的有效開展離不開教師的有效指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我們應積極探索探究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的有效開展策略,以此來開發學生的思維,強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實現數學教學有效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