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 順 湖南涉外經濟學院
在合唱藝術中,無伴奏人聲合唱屬于較為特別且極富藝術創造性的一種表演形式。實際上,從某個層次上來看,無伴奏人聲合唱與有伴奏人聲合唱兩種合唱形式之間雖然存在一定的差異性,但也擁有相同的特性,無伴奏人聲合唱在表演的即興方面更具優勢。本文將對無伴奏人聲合唱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相關的探究。
從合唱藝術的專業角度來看,無伴奏合唱在純律的配合中通常能夠得到更加好的音響效果。但是實際上,一旦合唱曲中出現了離調或轉調時,仍舊選擇純律配合就顯得不夠妥當,而是應該選擇盡可能接近十二平均律的音律來進行配合。選擇該音律的主要原因在于純律和十二平均律的構律方法、結構元素都極為迥異。如果在轉調或者離調時仍舊使用純律來配合合唱,就難以從原調和新調之間的音分找出其差異性,以至于最后形成的離調或者轉調無法暢通、靈活。除此之外,合唱在出現轉調或者離調時,需要盡可能地避免借助五度相生律。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五度相生律在構律方式和結構元素上與純律及十二平均律都不一樣。實際上,五度相生律的半音存在大小之分,因此,如果合唱過程中遇到轉調或離調時使用了五度相生律,就會破會整體的合唱水平,對和聲和調性色彩的審美也造成了影響。而合唱是使用十二平均律配合,則可以將八度之內的十二個半音劃分成等距離。換言之,在合唱過程中,出現轉調或者離調時使用靠近十二平均律的音律來配合,能更好地控制音分差異,從源頭上保障了合唱作品整體的流暢性,加強了整體調性的色彩與美感。
在訓練無伴奏人聲合唱的音準時,需要考慮以下幾點。
首先,必須使合唱表演的狀態實現合理化。在合唱排練期間或者合唱表演期間,通常存在部分表演者使用的演唱方式不規范,導致其氣息不足、音準偏低。除了氣息之外,吸氣的深淺與音準是否達標也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演唱者在演唱時,換氣不能吸氣太深,否則會對整體演唱的音樂靈活性產生不良影響,產生的聲音效果也太過僵硬和死板,對音準造成直接的影響。總而言之,合唱的演唱者需要對自己的氣息和發聲位置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并且要在演唱中加入真情實感,切身地體會歌詞表達的情感,從而更好地表達作品的真情實感。為了提高無伴奏人聲合唱的效果,聲樂教師會及時提醒演唱者注意提顴骨和提眉,調動自身的面部肌肉,帶著充沛的情緒進行演唱。
其次,可以借助鋼琴進行合唱隊員關于音階以及音程的訓練。在訓練演唱者音階的過程中,無論是上升、下降,演唱者必須先跟著鋼琴唱,再通過清唱來練習音準。從某種層次上來看,對合唱表演者進行音程的訓練能夠讓他們真實感受由音程帶來的不同聲音。總之,在合唱訓練和教學期間,合唱表演者必須多聽多唱,讓自己的耳朵汲取到足夠多的養分。
再次,在訓練期間,聲樂教師更應該重視有關變化音的教學,任何歌曲中的變化音都是聲樂練習的重難點,因此,必須進行反復、深刻的練習。多練習不意味著多唱,而是盡可能地達到音準,修改犯過的錯誤,重新找準自己的聲部,當音準不對時及時進行糾正。
最后,聲樂教師可以借鑒一些有效的方式來加強合唱表演者的抗干擾能力。在合唱訓練的實際過程中,倘若只練習某個聲部,其音準是能夠達到預想標準的,然而當所有聲部混合在一起訓練時,非主旋律的聲部極易被主旋律聲部干擾,導致音準發生偏差。因此,在合唱訓練過程中,對演唱者進行抗干擾訓練是極為重要的。例如,聲樂教師會要求合唱隊員對一個和弦進行訓練,接著在鋼琴彈奏非和弦的環境下,要求合唱隊員找到原來的和弦,從而更好更快地培養合唱表演者的抗干擾能力,使其能夠在任何環境下迅速找到音準,進而有效地提高無伴奏人聲合唱的演唱水平。
無伴奏人聲合唱是指不利用任何樂器,僅靠人聲進行的合唱表演形式。在我國,無伴奏人聲合唱更多地出現在少數民族的山歌對唱中。實際上,無伴奏人聲合唱在節奏、音準和合唱歌手的音樂素質方面有著非常嚴苛的要求,因此,進行無伴奏人聲合唱的訓練存在一定的難度,對無伴奏人聲合唱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進行探究也就變得極具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