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毅 (四川成都市龍泉驛區友誼小學校)
離異家庭指的是父親或母親與未婚子女共同構成的家庭,在當前中國社會狀況下,離異家庭比率逐年上升。學者張沖,王學義談道:人口流動和城鎮化對四川離婚率均有顯著的正向影響,流動人口比重和城鎮化率越高,離婚率也會越高。民政局公布的離婚大數據分析顯示,2017年上半年,全國有558 萬對夫婦登記結婚,比去年下降7.5%;依法辦理離婚登記185.6 萬對,比去年同期上升10.3%。離異家庭增多,不可避免地造成學校內離異家庭學生數量增加,而離婚低齡化(年輕化)的特點,也導致了學校一年級離異家庭學生增多。
離婚對個人而言不一定是壞事,夫妻雙方可以重新開始新的生活,但對子女心理的潛在影響是比較大的,由此帶來的問題行為是班級教育中不可忽視的。
研究表明,離異家庭子女在智力、同伴關系、情緒障礙、自我控制和問題行為等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傅安球、史莉芳等人把離異家庭子女的性格特征歸納為自卑、孤僻、怯懦和粗暴,并且得出結論,離異家庭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明顯落后于完整家庭兒童,離異家庭子女的學習成績也明顯低于完整家庭兒童。
離異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少了關鍵的“他律”角色,他們就更為迫切地需要在學校教育、班級生活中獲得老師的補位。
離異家庭學生剛進入到一年級,是最容易形成新習慣的一個時間窗口,這就要求班主任要以最快的速度摸清班級內學生情況,特別要對離異家庭學生的情況做到清楚明了。利用班級公約、小學生行為規范要求、各項先進評比辦法、各種班級事務活動等,培養離異家庭學生按時到校、專心聽講、認真做作業、發言舉手、上課時注意力集中等良好習慣,讓他們接受并固化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如發現有沒遵守規定的行為,要第一時間進行處理、教育,使其回到正軌上來,用嚴格的“他律”促進學生“自律”習慣的早日形成。還可以有意識的安排他們參與班級內事務,如打掃清潔衛生,負責每天的門窗開關,放學路段紀律維護,讓他們把學到的“他律”要求轉化成自己評價其他學生是否遵規守紀的標準,形成自律習慣。
學生在校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課堂上度過的,教師可以利用課堂上易觀察、易要求等有利條件,反復對離異家庭學生學習自律習慣進行培養。課前有意識地督促學生做好課前準備,正確擺放學習用品,如練習本的左面放書,讀書的時候將書打開撐在練習本上面。課中注重學習常規的培養,反復糾正學生在坐姿、舉手發言、傾聽等方面表現出的不良傾向,重視規范學生的讀書寫字姿勢,培養學生良好的課堂學習習慣。在課后,組織學生先把本節課用到的學習用品收拾起來,再把下一節課要用的學習用品擺放整齊,桌椅歸位,拾撿垃圾,課間一定要先如廁再到操場活動等,如此,學生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學習自律習慣。
離異家庭學生缺乏父母的引導,榜樣的示范。而教師的社會角色又是多樣的,既要傳道授業解惑,又兼有父母、朋友的角色,更是學生心理健康的維護者。剛入校的小學生,具有強烈的向師性,教師就是學生心目中的榜樣,學生會自覺不自覺地、有意無意地學習和模仿教師的一言一行。教師就可以利用這一機會,幫助離異家庭學生養成良好自律習慣。如在遇到班上有學生不完成作業,或者違反紀律、罵人打架、亂扔垃圾等問題,教師一定要注意言行,不要辱罵學生,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要以耐心地說服教育為主。教師在和學生相處時,展現出的豐富學識,禮貌待人、溫柔謙遜等優秀品質,也有助于學生相應品質的培養。“沒有人能把自己所沒有的東西給予別人”,思想只能通過思想來培養,品德也只能通過品德來培養。因此,通過教師的榜樣力量影響學生是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習慣的主要途徑。
一年級的離異家庭學生,其身心和思想上所呈現出的特點,使得對其自律習慣的培養是長期的過程,同時會出現一定的“反復”現象,但只要班級教師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對他們的教育留心,把握好教育的進程,相信他們的自律習慣就會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