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開文 (江蘇淮安市西順河小學)
2019年3月底至4月初,我與2017 江蘇省“領雁工程”鄉村領軍校長一行30 人,在澳大利亞布里斯班的昆士蘭進行了為期15 天的“鄉村教育政策”專項研修。經介紹,我們大致了解了澳大利亞的教育體系、教育政策、課程與評估、教師專業發展、全納教育、學校信息化教學以及學校管理者的行動研究;在昆士蘭科技大學教師進修學院的精心安排下,我們還考察了一所過渡中學和一所鄉村小學。
澳大利亞基礎教育學制大多為十三年,兒童一般從五歲或六歲入讀學前班一年,之后接受十二年的小學、中學教育,其中小學 6年(1 到 6年級),初中 4年(7 到 10年級),高中 2年(11 到12年級)。學前班和高中階段為非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為義務教育階段。澳大利亞憲法規定,學生必須完成強制性十年制的義務教育。
澳大利亞研修學習,有幾個方面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據澳大利亞聯邦憲法規定,教育事務由各州、領地政府負責管理。各州和領地都設立了教育行政管理機構,負責各州和領地自己的教育事務。主要包括對高等教育撥款,對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和培訓提供補充經費,對土著居民、島嶼居民、移民進行教育和培訓。
由于澳大利亞是一個移民組成的多民族國家,教育呈現多元化,有公立、私立和教會學校。學校一般根據各州和領地的政策指導原則自行決定教學方法,也可在州規定的課程之外提供其他不同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學校享有相當的自主權。學校由校長、社區代表、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組成董事會,決定學校的內部事務。
澳大利亞的中小學實施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在小學和初中階段實行綜合性教育,即全面的、同一的普通教育,基本上不分科。學校會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來制定學習方案。學習好的學生,學校會安排培養他某些方面的興趣,發展特長;學習相對有困難的學生,學校會制定相應的方案,請教師來幫助他們彌補學習上的不足。
澳大利亞中小學通常開設的課程有英語、數學、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藝術(包括音樂、美術、手工和戲劇)、技術、健康與體育、語言等。通過這些課程,希望培養學生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批判性和創新性思維、人際社交能力、倫理理解、跨文化理解等方面的通用能力。當然,基于澳大利亞的社會實際,他們還提出了跨課程優先內容,即原住民和托雷斯海峽島民的歷史和文化、亞洲和澳大利亞在亞洲的參與、可持續發展等。
澳大利亞中小學多在每年的一月開學,十二月中旬學年結束;為期約四十周,共分四個學期。學期之間有短假期,而十二月至翌年一月間則有長假期。大多數中小學是全日制學校,學校每星期上五天課,每天的上課時間各學校略有不同,一般都是從上午八點半至下午三點半左右。中午學生在學校,午餐自備。上午和下午,學生分別有半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
過去,為了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留給學生更多的自我學習和成長空間,小學和初中階段基本上是不考試的。隨著教育的開放和融合,聯邦政府出臺了統一的學業水平標準,中小學可以根據標準對各年級學生進行達標檢測。聯邦政府會在每年5月,利用三天的時間,對3、5、7、9年級進行讀寫算數項目的統一考試。
教師素質是影響學生學習成果最重要的校內因素,已在澳大利亞達成共識。因此,當地教師培訓的出發點主要基于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學校制定和實施教學實踐課程和其他方面的新策略;根據新技術、教學技巧和目標、情境和教育研究,更新個人的技能、態度和方法;基于領域內的最新進展,更新某一學科的知識;在教師和其他學者中分享信息和經驗,建立學習社區;幫助個人對課程或教學實踐的其他方面進行修正。
澳大利亞教師培訓的方式多元而務實。有校本模式的全員培訓,有關注學科的專業研討,有拓寬視野的課程研究,有商業機構的結構化項目,有在線學習的網絡交流。學校也會根據教師的實踐需求構建一個學習共同體,通過邀請專家、咨詢同行、共同開發資源并地方化內容、運用社交媒體和其他數字技術與大學或學校之間進行協同合作等路徑,來達成目標。
澳大利亞中小學每天下午三點半左右放學,放學后教師通常都會繼續留在學校一個小時左右。他們利用這段時間集中在一起交流班級特殊學生的當日表現、個別學生的異常表現,討論這些表現背后的原因,研究接下來的教育對策。每年,學生都有三到四天不需要到校,這個時間也就是教師法定的集中培訓時間。另外,政府還要求每一位教師每年必須參加網絡學習達到一定的學時,否則,影響第二年教師資格的注冊。
澳大利亞為了實現學校卓越教育,提出了三大優先發展目標:確保每個學生在學校實現每年的學習價值;讓每一個學生成為在快速變革世界中的創新性、聯結性和參與性的學習者;培育一個具有適應性、創新性和持續進步的教育系統。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們要求中小學校長做好五種角色:領導教學,培養自我和他人,領導改進、創新和變革,領導學校管理,與社區合作。他們還制訂了教師專業標準,明確了教師職業生涯所需的知識、實踐和專業參與,設定了教師專業發展層級:準教師、勝任教師、優秀教師、領導教師。
中小學地處市區、農村和偏遠地區,從只有一個教師的學校到超過2000 名學生的學校,教育環境相對復雜。為了實現教育均衡,鼓勵優秀人才從事教育,非師范類專業的學生可以通過兩年的教育專業培訓,然后考取教師資格。政府給每一所學校進行1~7 的評級,1~2 級的學校基本上都在都市和郊區,最偏遠的學校才可能被評為7 級。教師在4~7 級學校工作,將會有額外的待遇。在農村和偏遠學校工作一年都有一定的積分,只有達到一定的積分才有可能被調到都市和郊區。
澳大利亞鄉村中小學校長也有類似我們的苦惱:可利用的教育資源有限;優秀教師留不住;學業質量滯后;在學校內被多重角色限制;相對于城區學校校長,逐漸被邊緣化;學校有可能被撤并……國度不同,教育發展水平不同,教師的待遇不同,但教育管理者面臨的問題卻相差無幾。
澳大利亞有原住民、移民、島民,學生家長的文化程度不同、經濟狀況不同、教育理念不同,在劃分施教區的公立學校基礎上,政府批準了許多私立學校,他們收費高、質量好,由此產生了學生發展不一的問題。于是,澳大利亞政府引導家長,讓高中畢業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考大學、讀職業學院、參加崗前培訓等。與國內不同的是,澳大利亞的學生家長比較尊重孩子的選擇,社會比較認可職業的不同。
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周時間,僅僅參觀了兩所學校,但澳大利亞全員參與教育、校園風景如畫、師生互相尊重、課堂自由有序、學生個性成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將對我今后的學校管理提供有益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