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穎
(南京財經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時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民生,即人民生計,是指人民的日常生活事項,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生態民生,即生態角度下的人民生計,就是與民眾基本生存、生活、生產緊密關聯的生態文明建設,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民眾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滿足民眾基本的生存、生活、生產需要。生態文明從總體上看是一種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共同發展的社會文明形態。生態民生是生態環境改善與民生水平提高的交叉與結合,通過保護和恢復生態環境來解決民眾基本的民生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利于推進生態民生建設,反之,生態民生水平的提高也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面對新時代的生態和發展之間的問題,以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為視角,研究中國生態民生建設,對完善中國生態民生研究的理論體系、滿足人民對良好生態環境的需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指出:“建設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2]。”人民民生福祉的保障,需要從生態文明建設出發,不斷推進生態民生建設。
進入新時代后,我國推進生態民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第一,黨的十九大以來,我國不斷加強生態民生建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的地位。我國不斷提高生態環境保護的國家發展戰略地位,吸取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經濟發展和西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教訓,不以環境惡化和生態破壞為代價來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斷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中來,在生態文明思想下不斷加強科技創新來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既保障人民的物質需求也為人民群眾提供美麗的生存、生活、生產環境,滿足人民基本的民生需求。我國也不斷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政治建設中來,不再把GDP作為官員的主要考核指標,而把綠色GDP作為主要的政績考核標準,改革政治體制,轉變政府職能。第二,加強生態民生建設的制度保障。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3]。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只有有效的健全的制度保障,才能保護生態環境,才能確保生態民生建設的措施順利實施和落實。在立法方面,我國不斷完善生態民生相關法律體系,讓政府履行職能時有法可依。在司法方面,在有法可依的基礎上,打擊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加大行政處罰力度,堅決維護生態民生建設的法律尊嚴。實行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和補償的制度,堅持有償使用生態資源,堅持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的原則。第三,突出生態民生理論在生態民生建設中的地位。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我國推進生態民生建設,不僅加強了頂層設計,還增強了人民群眾對于生態民生理論的理解,從而讓人民群眾能夠自覺樹立生態民生意識,最后內化為符合生態民生建設的自覺行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4],“積極培育民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引導民眾將生態文明意識內化為自覺的行動,營造出全民共同參與,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良好的生態民生建設氛圍。”[5]環境就是民生,青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開展全民綠色行動,動員每個人爭當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建設者和受益者,保護生態環境,保障基本民生,為生態民生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中國生態民生建設是新時代我國面對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存在的挑戰而做出的選擇,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實現美麗中國建設的關鍵一招。但仍然存在一定問題:
首先,當前我國生態環境問題仍然存在。大氣污染、水土流失、生物多樣性減少、土地沙漠化、環境承載力受到挑戰等問題依然存在,部分地區更是出現了生態危機。生態環境問題一方面破壞了經濟發展所必須的自然基礎。另一方面也會導致生產的產品存在質量問題,從而影響經濟的良性發展。例如,我國出口的農產品常常不能達到美國和歐盟的農產品標準,阻礙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另外,一些地區擁有綠水青山,吸引了大量的投資商和資金,隨著“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后,生態環境遭到過度開發,甚至無法復原,于是投資商又紛紛撤資。而這些地區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未得到根本性扭轉,當地的經濟不能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當地人民的民生也受到影響。另外,我國的一些貧困地區生態問題比發達地區更為嚴重。相較于較發達地區,這些地區生態比較脆弱,而且這些地區的技術水平低下,所以生態環境破壞更加嚴重。這些貧困地區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阻礙了當地生產力的發展,遏制了當地經濟的活力,也加劇了這些地區和發達地區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嚴重制約了全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
其次,由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起步較晚,生態民生建設起步更晚,所以公民的生態民生意識普遍不高,社會中存在很多不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情況。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觀念深入人心,經濟效益也是許多地方政府追求的目標。雖然黨的十八把生態文明建設上升到“五位一體”總布局的戰略高度,十九大進一步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但是無論是個人、社會還是地方政府仍缺乏生態民生意識。一方面,認為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不可兼得。受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影響,認為我國很多欠發達地區還沒有完成物質文明建設,更不用談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民生建設。把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割裂開來,使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對立起來,沒有認識到發展與環境、經濟與生態是辯證統一的。另一方面,認為生態和民生不可兼得。時至今日,仍有很多人認為應該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對于經濟落后的地區,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確實是首要任務,但是犧牲環境發展的經濟是短視的經濟,是不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再次,我國生態環境監管體制存在不可忽視的問題。其一,政府監管職能交叉,不明確。不僅環保部門與行政管理部門職能不明確,沒有規范化的協調機制,而且上級政府缺乏對地方政府的有效管理。其二,我國生態環境監管體制還缺乏社會的監督。我國生態環境保護仍只以政府的參與為主導,缺乏社會的監督和公眾的參與。因認識不到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而忽視社會強大的監督能力和公眾對環境變化的敏感程度。
馬克思主義人化自然觀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人化自然觀蘊含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以實踐為切入點批判了以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自然觀和費爾巴哈的形而上學唯物主義自然觀為主的舊自然觀,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正確關系,創立了以實踐為基礎的人化自然觀。
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主要包括:其一,人與自然和社會是有機統一的,不僅自在自然與人化自然是辯證統一的,人的主觀能動性與自然的客觀規律也是辯證統一的,只有當人們遵循自然客觀規律,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推動人類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其二,人類主體性和自然優先性相協調,雖然自然界對于人類具有優先性,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無機的身體,但是人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也具有主體性;其三,人類與自然之間存在物質交換,實踐則是人類和自然實現物質交換的中介,必須要合理實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其四,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實質是資本主義私有的生產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已經變成人征服自然,這種征服與被征服的關系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埋下了禍根;其五,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必須要實現自然、人、社會和解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實現自然、人、社會和解必須要進行普遍交往、發展生產力、進行合理的實踐活動。
馬克思雖然沒有系統論述生態民生的觀點,但是在馬克思的許多著作中都包含了關于生態民生的闡述,即從生態層面體現人文關懷。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是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與民生的結合,是人類在可持續發展與人和自然和諧共處的層面下追求基本的物質需求和更高的精神需求。馬克思的生態民生觀點注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關系的和諧統一,注重人類現實的活動對自然的影響,對實現可持續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具有深遠的意義。
首先,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提倡尊重和愛護自然。馬克思曾說:“人作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這些力量作為天賦和才能、作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為自然的、肉體的、感性的、對象性的存在物,同動植物一樣,是受動的、受制約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的欲望的對象是作為不依賴于他的對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6]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類存在的客觀基礎,人類必須要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破壞自然就等于破壞人類本身。只有保護了生態環境,才能保障人的基本民生要求。人類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時候,必須遵循自然客觀規律和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的辯證統一。
其次,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堅持人本主義的原則。馬克思主義是研究人的學說,目的是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從人出發考慮問題是馬克思生態民生觀點的根本要求,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馬克思認為人是歷史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在歷史活動中具有主體地位,是推進社會進步、促進社會變革的客觀力量。馬克思生態民生觀點不僅滿足人類的物質需要、精神需要,還要滿足人類對美好環境的需要,促進人類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最后,馬克思生態民生的觀點要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現可持續發展。工業文明時代,人類征服自然、統治自然,只把自然當作獲取資源的附庸品,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甚至造成生態危機。自然不是人類的獲取資源的地方,不是人類拋棄廢物的垃圾場。建設生態民生,必須要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馬克思生態文明思想認為人與自然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發展經濟的同時也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兼重民生與生態。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保障人、自然、社會享有平等的地位,才能保障人民的民生幸福。
首先,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生態民生蘊含具有人類價值意義。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也是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的最終目標。馬克思主義本身在徹底的批判資本主義的基礎上,構建未來美好的人類社會——共產主義社會。在共產主義社會中,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每個人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精神生活也得到密切關注。馬克思認為,不管是物質資料的生產,還是人類自身的生產,都要以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為前提。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兼重民生與生態,有助于破解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僵局,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等各方面需要,有利于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
其次,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的生態民生觀點有利于世界生態環境發展。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的生態民生蘊含,不僅注重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注重人民基本民生的保障,在生態與民生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無論是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初期都會犯一些具有共性的錯誤。過去,為了緩解全國乃至全球的糧食短缺問題,通過大量使用化肥、農藥,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產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人民基本溫飽的民生問題。但是隨著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大片土地喪失了活力,種不出品質優良的作物。這個問題是資本主義社會和社會主義社會在發展初期所犯下的共同錯誤。現在,通過深挖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內化為世界人民共同的自覺行為,絕對不能重蹈覆轍,走犧牲環境換發展的老路,一定要把生態和民生結合起來,走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民生發展之路,促進全球生態環境的良性發展。
再次,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對中國生態民生建設具有指導意義。馬克思關于生態民生的觀點有利于推進新時代中國生態民生建設。“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基本民生觀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觀點,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建設領域的優先環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中關于生態民生的重要觀點,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的基本內容出發,汲取馬克思人化自然觀中的生態民生蘊含,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更是中國生態民生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其中明確包含了對生態民生的關懷,將生態與民生緊密結合在一起,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出發來強調生態環境的改善、生態文明的構建,無疑為生態民生建設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有利于中國生態民生建設,推動中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7]。”“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8]。”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方面,更體現在人民對生態環境的需要上。為了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必須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出發,加強生態民生建設,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美麗中國建設。
生態經濟是指在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范圍內,通過生態經濟學的原理和系統工程的方法來改變人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的模式,挖掘生態資源的最大潛能,刺激經濟的活力,發展經濟效益高且有益于生態環境的產業。生態經濟是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和諧狀態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
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9]。”“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說明人與自然要和諧共處。“綠水青山”是指良好的生態環境,“金山銀山”是指滿足人類需要的各種物質財富。我們既要美好的生態環境,也要豐富的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需要,要走出“人類中心主義”的范圍,不能在基本的價值取向上過分強調人的主體性和人的需要,而要在滿足人類發展需要的同時尊重自然發展的基本權利。“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說明了生態環境保護的優先地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走的是先污染破壞、后治理保護的發展道路,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粗放式開發資源,這必然會嚴重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不斷惡化,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不斷尖銳,在這個時候就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中進行權衡,必須把“綠水青山”放在優先地位,甚至不惜犧牲經濟發展來保護生態環境,絕不可以再走“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的老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說明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綠水青山”是人類基本福祉保障和財富創造的基礎,不僅為人類提供基本的生產生活原料,還具有生態生產力。比如把自然生態系統的生態環境優勢發展成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等生態經濟優勢,生態生產力就會創造巨大的財富,“綠水青山”就變成了“金山銀山”。
“兩山論”理念指導發揮生態生產力的潛力來發展生態經濟,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新型現代化。因此,為了增強我國經濟質量,須以馬克思人化自然觀為啟示,貫徹“兩山論”,樹立綠色發展理念,抓住“關鍵多數”與“關鍵少數”,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生態生產力,促進綠色生態經濟發展,為改善生態民生注入活力。
生態環境,即“由生態關系組成的環境”,不僅是包括與人類發展密切相關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的復合生態系統,還應該包括人民基本的生態民生需要,包括生態權利、生態權益的保障。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指出:“要牢固樹立生態紅線的觀念。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10]。”生態保護紅線,即生態環境安全的底線,目標是建立最嚴格的生態保護制度,主要是在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三個方面構建紅線,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建設生態功能保障基線、也稱為生態功能紅線,主要是在重要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脆弱區等區域劃定最小生態保護空間,對維護自然生態系統、保障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環境質量安全底線,也稱環境質量紅線,是指為維護人居環境與人體健康的基本需要,必須嚴格執行的最低環境管理限值。具體而言,是指大氣、水、土壤等環境質量必須達到的最低環境質量要求。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也稱資源利用紅線,是指為促進資源能源節約,保障能源、水、土地等資源安全利用和高效利用的最高或最低要求。
生態紅線是保證生態安全的底線,是保障人類生命健康的基本線,具有約束性和強制性。只有堅守生態紅線,才能讓人們擁有基本的生態環境,在青山綠水間自由呼吸,在日常生活、生產中行使基本的生態權利、享受基本的生態權益。如果打破生態紅線,就會導致生態系統衰退甚至崩潰,人們就會失去基本的生態環境,以后即使投入成倍的人力、財力、物力,也都難以復原。因此,生態紅線不能觸碰、不能越界,否則一定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影響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時代推進生態民生建設,必須從馬克思人化自然觀出發,加快構建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和自然資源利用上線。“三大紅線”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底線,也是“高壓線”,更是保障生態民生的基礎。只有“三大紅線”并重,才能保護人民基本的生態環境,才能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才能構建保障生態民生的基石。
生態產品是維護生態安全、保障生態調劑功能、為人類提供良好生存環境的自然要素總和,包括清新的空氣、干凈的水源、舒適的氣候。而優質生態產品的獲得要充分依靠政府,政府通過合理的上層設計行使其應盡的職責,確保為人民提供優質的生態產品。
鄧小平同志曾說:“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11]。”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用單獨的一章“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來詳細論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建設的重要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我國出臺和修訂了關于構建生態文明建設的一系列法律文件,生態文明制度不斷完善,但是我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還有一些問題亟需解決,如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備造成生態文明建設動力不足,執行不到位等問題,阻礙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繼續強調堅持依法治國,強調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加強立法,提高我國依法治國的水平。雖然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如《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土地法》等,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環境監察辦法》等多項法律法規,相繼修改了一些環境保護法律,初步形成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但是仍然存在生態環境立法不夠科學、不夠完善的問題。
因此,新時代進一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生態民生建設,必須要實行最嚴密的法治,履行政府應盡的職責,進一步加強上層設計,堅守法治高壓線,不碰線,不越界,補齊生態短板,制定生態環境基本法和專項法,建立科學的環境法律體系,強調環境保護法律的貫徹落實工作,加大查處生態不文明現象的力度,落實應有的懲戒,確保人民獲得優質的生態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