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信陽農林學院 旅游管理學院,河南 信陽 464000)
2017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重大戰略之一,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重要抓手,是解決好城鄉發展不平衡、鄉村發展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鄉村振興戰略旨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其核心要義[1],其中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風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礎,生活富裕是根本。
沒有農村地區的脫貧,就沒有鄉村振興,解決鄉村的貧困問題是鄉村振興的根本。鄉村旅游作為一種將一二三產業相融合而衍生的新型旅游業態,在優化農村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增收、促進農民就業、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環境、推動鄉村治理、傳承鄉土文化、增進城鄉互動等方面所發揮的作用日趨明顯,從短期看是貧困地區扶貧攻堅的有效方式,從長遠看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動力源。2018年,我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人次達30億人次,營業收入達8000億元,鄉村旅游的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然而,目前我國鄉村旅游扶貧過程中仍存在重數量輕質量產品同質化嚴重、重短期經濟效益輕長期資源環境效益、重資源開發輕基礎設施配套、重宏觀效益輕微觀獲利等問題。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如何推進鄉村旅游扶貧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使其在鄉村振興中更好地發揮作用,是現階段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基于鄉村振興戰略視角,深入分析河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現狀及不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河南省鄉村旅游扶貧轉型升級的路徑。
1.1.1 生態旅游資源稟賦優異,多樣性與差異性并存 河南省地勢西高東低,北、西、南三面由南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別山沿省界呈半環形分布;中、東部為黃淮海沖積平原;西南部為南陽盆地。東西以京廣線為界,東部鄉村以平原為主,西部鄉村以山地為主;南北以淮河為界,北部鄉村多旱地景觀,南部鄉村多水鄉田園。地形的多樣性和差異性造就了河南省東、西、南、北具有不同的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物種特產,鄉村旅游資源種類多樣且地域差異性顯著,為發展鄉村休閑度假、體驗自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1.2 民俗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旅游體驗性強 河南省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源和主干。近年來,河南省及地方政府在貫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中,大力推進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鄉村民俗文化資源,激發了鄉村民俗文化活力,鄉村民俗文化產業逐步興起,如寶豐的馬街書會、周口的民間雜技表演、洛陽的牡丹花會、浚縣的廟會、焦作的神農文化節等。崛起的民俗文化產業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也提高了鄉村旅游產品的參與性與體驗性。
1.1.3 農耕歷史源遠流長,農業經濟優勢明顯 河南省農耕歷史源遠流長,農業發展領先,是我國重要的糧食優勢產區、油料優勢產區、棉花優勢產區、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自河南省農業綜合開發高標準糧田“百千萬”工程實施以來,平原地區高產農作物連片發展,大別山山區大規模種植油茶作物等,形成了遼闊壯麗的大農業景觀,為發展農業觀光和農業體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同時豐富了旅游購物品,提升了鄉村旅游的經濟效益。
1.2.1 鄉村振興政策持續保障,鄉村旅游扶貧效果顯著 近年來,河南省出臺《河南省旅游產業轉型升級行動方案(2017-2020年)》《河南省旅游扶貧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河南省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相關文件,加強以旅游推動鄉村振興政策的引領作用。同時,通過實施“百村萬戶旅游富民工程”“雙百千萬鄉村旅游扶貧工程”積極推動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工作的進展,鄉村旅游扶貧成效顯著。2018年,河南省培育旅游扶貧示范縣7個、鄉村旅游特色村150個、旅游扶貧示范戶431家、休閑農業經營主體1.66萬個,從業人員37.2萬人,其中農民就業人數達到29.5萬人,輸送游客2384萬人次,帶動10萬余人脫貧。
1.2.2 創新鄉村旅游扶貧模式,鄉村旅游漸成品牌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引導下和持之有效的旅游扶貧實踐中,河南省逐漸形成了“景區帶村”“能人帶戶”“公司(含合作社)+農戶”等具有典型代表性和模范性的鄉村旅游模式[2],創造了“焦作現象”“欒川模式”“西峽經驗”“新縣實踐”等全國區域文化和旅游發展的名片,初步形成了要素齊全、規模龐大的文旅產業格局,有力推動了鄉村振興工作的提質增效。
1.3.1 扶貧主體上:認知存在偏差,農民主體作用發揮不足 在部分鄉村旅游發展實踐中,片面追求脫貧人口數量,誤認為脫貧人口多就是扶貧效果好,忽略了偽脫貧現象和旅游精準扶貧效能,為了扶貧目標而盲目地開發鄉村旅游,最終導致旅游扶貧負面效應的爆發。旅游扶貧出現了扶數量而非扶質量、扶“口袋”而非扶“腦袋”、扶“能人”而非扶常人等現象。與此同時,存在旅游人力涌入和旅游扶貧收益外溢現象,農民一般只能從事服務接待等低附加值工作[3],較少參與鄉村旅游的規劃與管理活動,并未實現農民主體的創收功能,旅不從農,不符合發展鄉村旅游的初衷。
1.3.2 扶貧路徑上:旅游業態及產品同質化,旅游經濟區域不協調 目前,河南省鄉村旅游扶貧產業主要表現為田園觀光、農家樂、民宿、民俗等單項旅游產品的簡單堆加,沒有深入挖掘本土旅游資源特色與人文內涵,難以形成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影響力。產品形式單一,簡單地模仿復制,不重視管理、規劃和創新,低層次重復建設,是河南省鄉村旅游扶貧轉型升級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同時,河南鄉村旅游扶貧集中在南太行山、伏牛山、大別山、黃河灘“三山一灘”的深度貧困地區發力,而在河南中東部的平原地區鮮有具有引領性和示范性的鄉村旅游扶貧品牌,河南省鄉村旅游扶貧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1.3.3 扶貧效果上:重經濟脫貧,輕人文脫貧 鄉村旅游扶貧主體過于追求經濟效益,一味地追求旅游接待人數和旅游收入的增加,對鄉村旅游扶貧績效的評價也狹隘地依賴于“經濟戰績”,突出貧困人口脫貧的速度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忽略了農民對美麗鄉村和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有些地區為了扶貧,并不考慮鄉村是否具備開發旅游的條件,盲目地進行旅游開發,破壞了鄉村的生態環境。同時,疏于對游客的引導和管理,造成了外來文化入侵和本土文化流失,得不償失。
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基礎。要實現鄉村產業興旺,需進一步加大鄉村旅游產業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融合力度。首先,河南省應發揮其作為糧食主產區、油料主產區、棉花主產區、特色農產品主產區的優勢,充分挖掘農耕文化的魅力,并融入現代科技技術,發展多樣的休閑農業、設施農業、科技農業、創意農業、農業主題公園等。其次,河南省有類型多樣的農副產品和眾多的民俗工藝品,應充分發揮農副產品和民俗工藝品的資源優勢,發展鄉村農副產品的再加工業、藝術手工體驗坊、文創產品設計加工業。最后,挖掘河南各地區民居、飲食及民間藝術文化特色,保持文化的鄉土味、原真性,構建具有“鄉土性”的民宿業、餐飲業、鄉村娛樂業及紀念品銷售業等。通過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延長鄉村旅游產業鏈,推動河南省鄉村旅游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從而實現產業興旺的目標。
首先,河南省的鄉村旅游資源主要有山地生態類、水域風光類、生物生態類、農業生產景觀類、田園風光景觀類、景觀建筑類、藝術文化類和民間習俗類。各區域要充分挖掘資源特色,開發田園農業旅游模式、民俗風情旅游模式、農家樂旅游模式、村落鄉鎮旅游模式、休閑度假旅游模式、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回歸自然旅游模式等七大模式下的相關旅游產品,找準產品市場定位,突出區域優勢和差異。其次,將河南省各地區豐富的農耕文化、歷史文化、飲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鄉村旅游產品的開發設計中,借助演出、影像等形式使文化“活化”,加大產品與文化的融合力度,提高游客的體驗性,提升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與生命力。最后,加大鄉村旅游產品的科技植入和藝術設計,形成具有吸睛效應的產業景觀、特色鮮明的衍生產品。如利用現代生物技術,改變農產品種植環境,提升農產品的觀賞價值;在旅游紀念品開發中融合具有地域文化的藝術元素等。
構建河南省鄉村旅游五大設施體系。一是旅游交通體系,包括“大交通”和“小交通”。“大交通”方面要完善鄉村道路體系建設,實現游客“進的來”;“小交通”方面除建設景區內道路交通外,可構建時尚化的游憩交通方式,如觀光小火車、單軌高空觀光車等。二是構建衛生設施體系,主要是指建設充足、人性化供給和生態化處理的廁所設施。三是構建信息化設施建設體系。不僅要加強鄉村的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同時要以互聯網為基礎構建智慧化辦公、智慧化監控、智慧化營銷等智慧化旅游平臺。四是建設夜間娛樂設施,通過燈光打造夜間觀光、夜市、夜間演藝等夜間旅游產品,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增加旅游收入。五是構建以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詢中心、旅游標識系統、自駕車營地、景物服務設施為主的鄉村旅游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是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河南省鄉村旅游人才培養應堅持外引和內育相結合的原則。外引是指通過政策優惠,吸引大學生村官、旅游職業經理人、退休教師、退伍軍人、專業藝術人才等創意人才回鄉進行創新創業活動,將資金、技術、理念等鄉村旅游發展所需的生產經營要素引流到鄉村,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內育是指對鄉村中知識匱乏、能力欠缺的村民、鄉村旅游經營者、技能人才實施鄉村旅游人才培育計劃,一方面提高村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具備參與鄉村旅游的意愿與能力,獲得長遠發展的機會,另一方面提高鄉村旅游從業人員的服務質量和經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