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露璐
(廣西民族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1)
近年來,雖然《羋月傳》《延禧攻略》《如懿傳》等宮斗劇層出不窮,也有一定的反響,但是其熱度始終不如《后宮·甄嬛傳》。《后宮·甄嬛傳》自2012年開播至今,一直得到觀眾的熱捧,長盛不衰,隨之而來的是對《后宮·甄嬛傳》的各類研究。目前的研究文獻中有關于清朝服飾的研究,人物形象的研究,等級文化的研究,熱播原因的研究等,而對其語言的研究比較少,現有研究主要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對其美版翻譯字幕的文化影響研究,另一部分是針對劇中對白語言本體的研究。本文從語用學的角度出發,運用禮貌原則的觀點來分析該劇中的經典對白,以期深挖出《后宮·甄嬛傳》對白中特殊的語言魅力。
禮貌是一種語用現象[1]。在語言學家格萊斯提出的合作原則理論的基礎上,Lakoff、人類學家Brown和語言學家Levinson也提出了禮貌論,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論并不適用于漢語文化交際。英國語言學家 Leech發現在對話中人們并不總是遵循合作原則,基于前者的面子理論而提出了更符合實際情況的禮貌原則,與合作原則形成互補理論,充分解釋了語言交際中違反合作原則的成因與必要性。
禮貌原則一共有六條準則:分別是得體準則(Maxim Tact),盡量少讓別人吃虧,盡量多使別人受益;慷慨準則(Generosity Maxim),盡量少使自己得益,盡量多讓自己吃虧;贊美準則(Approbation Maxim),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美別人;謙遜準則(Modesty Maxim),盡量少贊譽自己,盡量多貶低自己;一致準則(Agreement Maxim),盡量減少自己與別人的分歧,盡量增加自己與別人的共識;同情原則(Sympathy Maxim),盡量減少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反感,盡量增加自己與別人之間的同情[2]。
在漢語的交際背景下,顧曰國先生也提出了漢語語言學中禮貌原則的五條準則。首先是貶己尊人準則: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要“貶”、要“謙”,聽者或與聽者有關聯的事物要“抬”、要“尊”;第二,稱呼準則:要用適當的稱呼語主動跟對方打招呼;第三,文雅準則:要選用雅語,禁用穢語,多用委婉語,少用直言;第四,求同準則:雙方在諸多方面力求和諧一致,盡量滿足對方的愿望;最后是德、言、行準則: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或者增大對他人的益處,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或者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3]。
中英語言交際中,因為文化背景和用語習慣的差異,實際上表達禮貌的具體方式會有所不同,但在理論層面,正常語境下,禮貌原則的遵從正是對合作原則的違背的一種重要補充和解釋。
遵從得體準則,即減少表達有損于他人的觀點,盡量使聽話人少吃虧,多受益。在《后宮·甄嬛傳》第38集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華妃:回來了?皇上有沒有賜你官女子的位分?
頌芝:皇上看重娘娘,賜了奴婢答應的位分。
華妃:難得皇上這么給你臉面,想必皇上一定很喜歡你。
頌芝:奴婢能有今日,全因皇上顧惜娘娘。皇上親口對奴婢說,因為奴婢是娘娘身邊的人,所以不能薄待了奴婢。
由劇情可知,當時華妃的哥哥年羹堯因以下犯上、尊卑顛倒、結黨營私等罪行被眾臣揭發,年氏一族的地位岌岌可危,華妃害怕哥哥遭到懲處,也擔心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脾氣收斂了不少,眼看自己的能力幫不上家族,又想出讓自己的心腹侍女頌芝去服侍皇上的主意。一來是為了讓頌芝常在皇上身邊打聽消息,必要時可以為年羹堯說些好話;二來也是迎合皇上,分掉皇上對其他嬪妃的寵愛,讓皇上多多往翊坤宮跑,以鞏固自己的地位。華妃雖然做了這個決定,但是心里非常不樂意,對頌芝的態度也是恨恨的。頌芝對華妃忠心耿耿,她深知華妃火爆蠻橫的性子,努力為華妃辦事,不僅不能邀功,還要小心謹慎地應對。
頌芝侍寢回來后,立馬到華妃身邊伺候,華妃既無奈又憤恨,每一句話都充滿了醋味和火藥味。頌芝是比較聰明的,她把自己所得的恩賜都歸于皇上對華妃的寵愛,自己得了答應的位分,說是“皇上看重娘娘”的緣故;華妃酸酸地道“想必皇上一定很喜歡你”,頌芝又說“全因皇上顧惜娘娘”“因為奴婢是娘娘身邊的人”,非常看得清自己的身份和處境。在這里,頌芝為平息華妃的怒火,每一句話都把自己的位置擺得很低,不說任何有損于華妃利益的觀點,讓華妃很有面子,不讓華妃吃虧,這是遵守了得體準則。
慷慨準則,是以說話人為出發點進行判定的。在對話中,說話者必須減少表達利己的觀點,讓自己少受益,多吃虧。在《后宮·甄嬛傳》第17集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華妃:哦?那莞貴人適才為什么不提及與端妃相遇之事呢?
甄嬛:臣妾本不該隱瞞,當日端妃娘娘外出,并不想讓外人知道,以免令皇上、皇后擔憂,所以當日臣妾與娘娘相約,此事不讓旁人知曉,誰知會牽扯進公主一事。臣妾心想,皇上圣明,皇后端慧,必定還臣妾以清白,且不想失信于端妃娘娘,所以三緘其口。
由劇情可知,華妃和曹貴人設計誣陷莞貴人甄嬛給溫宜公主的飲食里下了木薯粉,以致公主身體不適。由于家宴當晚甄嬛離席后與果郡王相遇,甄嬛為保名聲,無法將此事托出,在宮役的指證下,也沒有辦法自證清白,于是甄嬛在皇帝皇后的質問下,只得忍氣吞聲,接受懲罰。正在華妃得意之時,與甄嬛素不相識的端妃趕來,為甄嬛做了偽證,說家宴當晚甄嬛與自己暢談佛經,不小心誤了時辰。
華妃脾氣急躁,且從不饒人,她不愿意放過這樣扳倒甄嬛的機會,且她根本就不相信端妃的證詞,再次逼問跪在地上的甄嬛,為何之前不說明此事。甄嬛知道,其實此時圣心回轉,她也明白是誰要誣陷她,但苦于沒有證據指證他人,所以放低身段緩緩道來。不說實情是因為“端妃不想讓外人知道”“以免皇上、皇后擔憂”“與娘娘相約”,甘愿接受處分則是因為“皇上圣明,皇后端慧”,她相信一定可以查得清楚。
甄嬛的這段說辭,并沒有極力為自己辯解,而是表現了端妃的賢惠,帝后的智慧,以及自己對帝后的無條件信任,從她的這份隱忍中,更能看出她清者自清的姿態。甄嬛這份回答說得平淡,并不是直接回懟華妃,既讓華妃無話可說,又讓她有臺階下。這段說辭,沒有過分表達利己的觀點,除了說話人本身吃虧,可以說是讓聽話者人人受益。
贊譽準則,是從聽話人的角度出發,判定禮貌的。遵從贊譽準則,要求少貶低別人,多贊譽別人。這在《后宮·甄嬛傳》中有多處體現,例如第20集中有如下對話:
皇上:這樣好的墨狐皮,怕是青海那邊才會有的。
太后:皇帝真是眼明心亮,殿里這么暗,也看得清是墨狐的皮子,后宮朝政自然更是洞若觀火。
由劇情可知,華妃的哥哥年羹堯在青海打了勝仗,威勢日盛,華妃特地拿了一張極好的墨狐皮去討太后歡心。雖然太后明面上收下了,心里卻很明白,華妃宮里開銷非常大,年氏家族生活奢靡,已大大超出了臣子該有的程度。太后作為后宮中人,不能明著和皇帝談論朝政,但她的話非常有分寸,以贊譽的方式,自然過渡到朝政之事,提點了皇帝,也更易于讓人接受。太后盡可能地夸贊皇帝“心明眼亮”“洞若觀火”,卻無一絲諂媚之相,這樣一種隱晦的提醒,無疑是非常高明的。
謙遜準則,是從說話人為出發點來判定禮貌的。遵循謙遜準則,就要減少對自己的表揚,態度謙虛。在《后宮·甄嬛傳》中有大量經典的對白,讓觀眾能直觀地感受到漢文化中明顯的自謙文化。例如劇中第23集,闔宮朝見的劇情,有如下對白:
太后:很好,的確很懂事。
甄嬛:臣妾年輕魯莽,幸好有太后恩澤庇佑,皇后與諸位姐姐又肯教導臣妾,才不至失儀。
太后:不怪皇上喜歡你,哀家也喜歡你。
……
太后:會不會寫字啊?
皇后:莞貴人才情甚好,也通詩書。
甄嬛:臣妾略通詩書,只是字跡拙劣,怕入不得太后的眼。
太后:會寫就好。你有空常來壽康宮陪伴哀家,替哀家抄寫經文吧。
甄嬛:只要太后不嫌棄臣妾粗笨,臣妾愿意盡心侍奉太后。
由劇情可知,闔宮朝見是件大事,后宮嬪妃都必須來覲見太后。甄嬛因為得皇帝寵愛,所以更容易引起別人的注意。在女人堆里生存,一旦表現太過扎眼,肯定免不了別人的非議。在眾多嬪妃中,太后注意到了甄嬛,她逃不過上前回話,為求低調,每一句回答都充滿了自謙自貶。太后夸贊甄嬛懂事,甄嬛稱自己“魯莽”,幸得太后庇佑和后宮諸位教導;皇后夸甄嬛“也通詩書”,甄嬛忙說自己只是“略通”,“字跡拙劣”;太后讓甄嬛得空了常來陪伴,甄嬛又怕自己風頭太甚,引得其他嬪妃不滿,一邊稱自己“粗笨”,一邊表達了自己愿意盡心盡力。在對話中,甄嬛的用詞是十分謹慎的,心態也不敢有絲毫膨脹,盡量少贊譽自己,多貶低自己。
與西方文化中截然不同的是,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崇尚謙虛與低調,對于別人的贊美,一般采取推辭和避讓的態度。這在中國人的夸贊對話中尤為常見。
一致準則,就是在對話時,減少自己與他人在觀點上的不一致。其中還包含兩條次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分歧,盡量增加雙方的一致。在《后宮·甄嬛傳》第37集甄嬛獻計說服敦親王的情節中,有如下對話,體現了一致準則:
皇上:后宮之中,只有你,能為朕排憂解難。朕的那些大臣們,拿著朕的俸祿,哄鬧了半天,卻只能出些罰與不罰的主意,當真是無用之極。
甄嬛:臣妾只是后宮中一介區區婦人,哪里是臣妾的主意,不過是皇上的心意,僥幸被臣妾猜中了而已。那些大臣們熟悉的是書本倫理,可臣妾熟悉的卻是皇上。
由劇情可知,敦親王脾氣暴躁,毆打文官,在朝中鬧得沸沸揚揚,一邊是皇室王爺,一邊是祖宗規矩,面對朝臣的憤怒,皇帝不得開解,也是煩心不已。甄嬛獻計說服敦親王,這讓皇帝十分欣喜。
皇帝夸贊甄嬛能“排憂解難”,說朝臣們“無用之極”,甄嬛自然是不敢領受這樣的夸贊,更不宜炫耀自己的聰明。皇帝可以說朝臣無用,但甄嬛不能說,而且這計策皇帝自己也沒想出來,為保皇帝顏面,甄嬛稱這是“皇上的心意”,被自己“僥幸”猜中而已。這樣既保持了謙遜姿態,又最大程度減少了雙方的分歧,對皇帝來說,比起太明顯的諂媚,更實用也更受用。后甄嬛又解釋了自己和朝臣的辦法不同,并非能力問題,只是各有所長,朝臣“熟悉的是書本倫理”,而自己“熟悉的卻是皇上”,大家都是食皇家俸祿、為皇帝分憂的人,讓皇帝消氣的同時,最大程度加大了皇帝的認同感,增加了雙方觀點的一致。這樣巧妙的回答,符合禮貌原則中的一致準則。不得不說,甄嬛無論是作為嬪妃,還是作為獻計者,說話做事都是極有技巧的,這也是她能在后宮中屹立不倒的重要原因。
同情準則,即減少自己與他人在感情上的對立。其中包括兩條次則:盡量減少雙方的反感,盡量增加雙方的同情。在《后宮·甄嬛傳》第29集果郡王給太后喂藥的情節中,有以下對話:
太后:華貴妃她哥哥在朝中的事你聽說了嗎?
果郡王:難怪皇額娘身子不好,原來不肯聽太醫的話。太醫都說了不讓您勞心的,您可好,這連外面的事都管起來了。您這一囑咐,兒臣就得到外邊去問這些事情。這一次也就罷了,下次如果還這般,那兒臣可不敢再進宮了。
太后:你這孩子,越發油嘴滑舌了。
劇中,果郡王進宮給患病臥床的太后請安,并親自為太后喂藥。當時華貴妃氣盛,其哥哥行為張狂,以致中宮勢弱,惹來朝臣非議。果郡王伺候在太后床前,被太后問及此事,實際上只需回答知道不知道即可,但其卻說到了太后的身體情況,這違背了對話中的合作原則。其實這樣的回答和果郡王的身份有關,作為皇帝的兄弟,果郡王長期保持一種不問朝政、只顧風花雪月的風流形象,只為打消皇帝和太后的疑心,以求自保。作為一個王爺,果郡王若是擅自談論朝政,這是非常容易引起別人誤會的,且與他一貫的形象不符合,但直接回答太后“毫不知情”,顯然是不現實的。于是,果郡王出于政治考慮,說出一番“貼心至極”的話,營造一種“母慈子孝”的輕松氛圍以轉移話題,避開政治風險極高的回答。
太后問及朝政,果郡王避而不答,只提及太后的病情“難怪皇額娘身體不好”“不讓您勞心的”,以增加雙方的同情,而后又略帶調皮地撒嬌“下次如果還這般,那兒臣可不敢再進宮了”,這和哄孩子的語氣是一樣的,可以最大程度減少雙方的反感,增加雙方的親近感。
禮貌原則中的各項準則間是互相配合運行的,應被看做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項準則的內涵、范圍存在著交叉或者重疊的關系。例如,得體準則要求盡量讓別人少吃虧,盡量讓別人多受益;贊譽準則要求盡量少貶低別人,盡量多贊譽別人。而減少對他人的貶低,也是減少有損于他人的觀點的一種方式,增大對他人的表揚,也是增大有利于他人的觀點的一種表現方式。也就是說,贊譽準則可以看做是得體準則的一種具體表現形式,得體準則比贊譽準則涵蓋的范圍更廣。
由于中國文化崇尚內斂、含蓄、不張揚,所以人們的語言交際中也多體現出委婉和低調的姿態。不管是贊揚對方還是自我謙虛,雖然與西方表達效果基本一致,但中國人偏好采用主動貶低自己的方式。因此中國人在言語交際中遵從和違反表揚準則、謙遜準則時與利奇描述的表現方式有明顯的不同[4]。《后宮·甄嬛傳》稱霸熒幕,經久不衰,這與其極具品玩趣味的臺詞是緊密相關的。從語用學角度,基于理論層面對這些臺詞進行分析,才能更好地汲取其語言中的養分,更好地理解劇情,理解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