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_方鳳燕 攝影_陳健
在回避價值判斷的大趨勢下,“美即正義”作為無邏輯的邏輯,成為通行于世的新法則。
一個社會的審美觀定義了整個社會
你的臉,多大程度決定你的人生?
呈子|影視從業者
83 歲,1.5 米,45 公斤。
小眼睛,大臉盤,倒掛眉。
在中國,前者可能是輪椅上行走不便的老太太,后者則是在整容醫院排著號的自卑姑娘。
在美國,前者是全民idol、美國最高法院大法官金斯伯格,因主導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幾個女性權利案件,進入福布斯女強人排行榜。后者是剛憑借新劇《殺死伊芙》拿下艾美獎最佳女演員的加拿大籍韓裔女演員吳珊卓,成為第一個拿下艾美劇情類視后的亞裔女演員。
我們還在追逐流量女明星為IP 買單的時候,金斯伯格大法官瘦小的形象早已自成IP,出現在各種衍生品上。我們以女版“林永健”調侃“長得丑”的吳珊卓,一身酸味也沒礙著People 雜志把她評為“全球最美50 人”之一。
一個男人對女人的選擇,可以反映這個男人的品位和層次。一個社會對美的定義,則是這個社會大眾三觀和層次的映射。這并不是東西方審美差異,而是對“美”兩種層次和不同維度的理解。成就一代網紅和女明星的膚白貌美大眼,不過是可以短期內大規模復制的商品屬性,臉盲只不過是它引起的風寒感冒,審美無能才是它引發的絕癥。成就吳珊卓和金斯伯格的,是誰也改變不了、搶奪不走的卓越專業能力,是源于聰明、自信和堅定的閃閃發光,這種真正充滿魅力的美,是人類之光。
一個社會的審美觀,定義了整個社會。你的臉,多大程度決定你的人生?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就已經自我暴露了。
千萬別鼓掌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
念遠懷人|資深媒體人/作家
老有人說中國人審美缺失的問題。咱們老祖宗一直哲學不行,邏輯不行,但惚兮恍兮,物我兩忘,不是我們拿手的嗎?學者不是說我們是審美的文化、詩意的民族嗎?連審美的看家本領都丟了?這是什么時候開始的?
第一刀,一堆人指向了一個人——乾隆爺。從雍正到乾隆,審美品位好似經歷了一個斷崖。乾隆寫了幾萬首蹩腳的詩,擠占印刷市場;在幾千種書畫文物上,彈幕般地寫感言和蓋章……就像今天到處在古建上涂鴉、刻到此一游。任何精力異常充沛的統治者,妄圖給所有的藝術打上自己的印記,就是審美的意識形態化……對美來說,是場災難。
第二刀,是民間的消失。這要說到晚清科舉制的廢除,近代城市的興起。傳統的文化精英是進而為官,退而為紳,可此時鄉間的耕讀世家再沒有了進路,精英也不再回到家鄉為宗族服務,流動的停滯,致使鄉紳的品位下跌。鄉紳其實是民間文化(儀式、風俗)的守護者。后來土改、革命,就連鄉紳都沒有了。如今我們能看見迷人的古村落,最美的都是當年鄉紳的大宅或祠堂……至于新農村的房子,不提也罷。
第三刀,是閑暇不再。近代以來,我們的社會上至名流下至流民,都在“著急”,名流喊救亡呼建設,流民在用盡力氣生存……偏偏美是由閑暇養成的。美和品位,是有層次的,要有空閑(空間)給它轉折。比如姹紫嫣紅是直接的好看,但士大夫選擇了水墨。就像你會說糖是種甜俗,而巧克力里有向苦的轉折,你會覺得余味綿長。
今天的我們,可能是在審美上最粗暴(粗糙)的一群人。舞蹈就看誰跟斗翻得狠,繪畫就看誰畫得像,音樂就聽誰喊得高……話說一個歌唱家摸準了我們的癖好,在演唱的結尾,總是把高音拉長,久久不停,一直等到掌聲四起,才滿意地在掌聲中謝幕。這種手法屢試不爽。我希望歌唱家在結尾唱到高亢處,前排有個觀眾站起來,回身面對著我們打出一標語:“千萬別鼓掌,憋死丫的!”
美的對立面是對美的漠然
當我們在談論美的時候,我們在談什么?
銀元外|美育工作者
前一陣全國“凈化、美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位”狂飆突進,于是城市的“老街”“古城”首當其沖被整改。其結果就是讓原本琳瑯滿目的店招變得整齊劃一:統一的尺寸、顏色、字體,甚至連字號都一樣,原本五顏六色的長街像穿上了統一制服,千店一面。
這簡直就是一場災難性的視覺泥石流。城市中各自肆意張揚的店招恰恰是這個城市最迷人的部分,是一個城市的“煙火氣”最直觀的體現。作為城市規劃的一部分,店鋪招牌的改造確實有必要,但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完全統一,雖然快速直接,其實是對國民審美以及城市街頭美感的一種毀滅。“統一店招”行動,既反映了城市管理部門固有的傲慢與粗暴,更多的是折射出他們對美及審美的麻木和缺失。
美的對立面不是丑,而是對美的漠然,對美的視若無睹。吳冠中的“文盲不可怕,美盲才可怕”,“木心的“缺乏審美情趣,是一種絕癥,任何知識都救不了”,蔣勛的“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至少說明了兩個問題,一是當下國人審美的缺失,二是對審美的呼喚。
美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國內外先賢們早有精彩的認知,蔡元培認為:美育可以代替宗教。魯迅認為:美育可以表現文化、美育可以輔冀道德、美育可以援救經濟。然而,從美到審美,中間必須有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那就是審美(藝術)教育,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美育。
藝術是無緣無故的愛,而教育則是無怨無悔的愛,那么,美育就是兩種愛的疊加。藝術可以讓人愉悅,也可以讓人的品位與品格提高,更重要的是讓我們身心有處安放。美育最根本的責任,是要為我們的心靈困境與精神危機尋找出路,從而到達安放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