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孜古麗.艾麥提 姑麗努爾.熱合曼
(喀什地區第一人民醫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在臨床上,精神分裂癥患者經過對癥治療之后,其臨床癥狀會達到有效的緩解,其自知力也逐漸得以恢復,進入到康復期。但是在這一階段中,患者即將走向社會,其心中仍存在較多的顧慮,心理狀態相對比較脆弱,以至于無法更好地面對社會,甚至致使部分患者出現自殺的傾向。因此,在這一特殊的階段中,必須要對患者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心態,并提高患者的社會功能[1]。為了進一步研究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中系統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6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對研究結果進行如下總結:
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106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知曉本次研究詳,并自愿參與到本次研究中。
隨機將患者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53例,男23例,女30例,年齡區間為年齡為18-65歲,平均年齡為(41.5±23.5)歲,病程為3-6年,平均病程為(4.5±1.5)年;觀察組:53例,男25例,女28例,年齡區間為17-69歲,平均年齡為(43.0±26.0)歲,病程為2.5-6年,平均病程為(4.25±1.75)年;經統計分析,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均衡性顯著,對比結果呈P>0.05,表示本次研究具有學術價值。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實施系統心理護理,包括:(1)護理態度:護理人員熱情、耐心接待患者,給患者提供良好的休息環境,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差異化心理護理:結合患者的文化程度、個體差異性,對患者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3)言語安撫:護理人員積極主動與患者進行言語安慰,并告知其相關信息,不斷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同時,在對患者進行護理過程中,還應該利用肢體鼓勵的形式,以表達對患者的支持和鼓勵;(4)緩解心理壓力:護理人員給患者提供一個輕松、舒適的休息環境,幫助患者夜間正常睡眠,保證患者的睡眠質量。如果患者存在失眠的現象,則應在白天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活動,以加速患者快速睡眠,并提高其睡眠質量;(5)生活能力訓練:鑒于部分精神分裂癥患者喪失了生活能力,在恢復期間內,應加強患者的生活能力訓練,包括洗衣服、整理床單、疊被子等;同時,鼓勵患者積極參與各種娛樂活動,使患者感受到生活的美好;(6)心理護理:鑒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常背負較大的心理負擔,護理人員必須要加強其心理護理,使其積極面對未來的生活。同時,為患者講解成功的案例,以提高患者治療的自信心。
利用精神病患者社會功能能評分表(SSPI)對兩組患者社會功能進行評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其社會功能越好。
護理前,對照組SSPI評分為(10.59±2.01),觀察組SSPI評分為(10.85±2.15),兩組數據對比,結果呈t=0.661,P =0.510,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護理后,對照組SSPI評分為(15.67±3.25),觀察組SSPI評分為(30.26±4.54),兩組數據對比,結果呈t=19.555,P =0.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說,康復期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時期。在這一段時間內,已經擁有了基本的認知能力,并且對自己的病情擁有了清楚的認知,并對自己的未來充滿了擔心和迷茫。同時,患者在康復期間內,對自己發病時期的異常現象感到了悔恨,以至于患者的心理承受著較大的壓力。因此,在這一短時間內,必須要對患者實施一定的心理護理干預,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更好融入社會中[2]。
與以往的臨床護理模式不同,系統性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是一種更加全面的、系統的護理干預,針對患者的病情,制定了具有差異化的護理方案。同時,在具體的系統性心理護理模式下,護理人員通過良好的態度、有效的語言安撫、給患者提供良好的修養環境等,以最大限度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在此基礎上,對患者實施生活能力、社會技能訓練,進一步提升了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3]。
本次研究結果也表明:對精神分裂癥康復其患者實施系統心理護理干預后,患者的SSPI評分高于常規護理的患者,表明患者社會適應能力優于常規護理的患者。綜上所述,對精神分裂癥康復期患者實施系統性心理護理干預,全面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狀態,提高了患者社會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