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美華
(南通市婦幼保健院 江蘇 南通 226000)
子宮肌瘤是女性常見病,發病率高,是一種良性腫瘤,目前多采取手術切除治療為主。如今,醫療改革大肆推進,臨床護理的作用日漸突出,引起了人們的重視,人們對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因此,護理模式改革勢在必行,方可滿足人們的護理需求。本文筆者為了觀察子宮肌瘤護理中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應用價值,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2例患者且分成2組進行比較,現在報道如下。
選擇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102例子宮肌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1例。對照組,年齡區間32-54歲,平均年齡(42.91±4.27)歲,體質量指數19.2-30.4kg/m2,平均(26.83±1.39)kg/m2。觀察組,年齡區間31-57歲,平均年齡(43.48±4.12)歲,體質量指數18.4-30.8kg/m2,平均(27.42±1.14)kg/m2。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通過比較發現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研究。
對照組的患者提供常規護理服務,主要包括健康教育、日常護理、病情觀察以及并發癥護理等。觀察組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同時,實施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具體方法如下:(1)組建質量改進小組,小組成員包括婦科護士長、責任護士與護理部主任,護士長擔任組長,負責開展培訓工作,要求小組成員熟練掌握子宮肌瘤疾病及護理知識,并且回顧性分析過去子宮肌瘤護理中存在的問題,找出原因,并提出改進措施,制定新的護理管理制度及工作程序,明確分工,實施獎懲制度,制定護理質量考核標準,監督落實。(2)加強對護士的教育及管理。將持續質量改進作為主題,科室內定期或者不定期組織培訓,開展全方位教育工作,要求護理人員熟練掌握護理知識及操作技術,提高專業水平和綜合能力,并且將持續質量改進模式相關知識點制作呈小冊子,發放給每一位護理人員,方便護士學習、實踐,日常護理工作中,滲透培訓教育,提高基層護士對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的認知程度,有助于各項工作的有序開展,提高管理效率。(3)優化健康護理工作流程,待患者入院后,立即檢查,根據病情及治療方案等,制定個性化護理計劃,以規范化護理程序為標準,適當修正、調整,確保護理方案與患者實際情況相符。如文化水平低且年齡大的患者,注重治療中的健康教育,不同階段提供不同的健康教育服務,術前側重介紹疾病發作機理與治療方法等,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緩解負面情緒,介紹主治醫生及手術等,術后則側重介紹注意事項與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消除患者后顧之憂,讓其不要擔心,叮囑患者出院后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4)問題整改,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開展整個過程中,定期調查分析,一旦發現問題,根據實際情況,分析原因,并采取可行的方法進行整改,持續改進護理質量。
采取問卷調查的形式,調查生活質量及護理質量,總分值100分,評分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高、護理質量越高。
采用SPSS20.00軟件處理研究的護理質量及生活質量,均數加減標準差(±s )表示計量資料,予以T值檢驗,將0.05作為檢驗臨界值,檢驗值P低于臨界值說明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90.24±4.58)分,護理質量評分(93.24±5.12)分,對照組分別為(82.35±5.69)分、(84.12±3.48)分,兩組數據比較,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子宮肌瘤(Hysteromyoma),也稱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是常見婦科疾病,多發生在30-50歲年齡段,臨床上,以白帶異常、經期延長、月經量多、子宮增大等為顯著表現,有些患者可能伴發貧血等癥狀【2】?,F如今,子宮肌瘤發病率逐年升高,成為影響女性身心健康的重要疾病,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與重視。子宮肌瘤診治期間,科學的護理是臨床療效的保障,有助于改善預后【3】。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是一種新型護理管理理念,打破傳統護理管理形式,強調護理管理的系統性、科學性【4】。子宮肌瘤護理中,采用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組建質量改進小組,加強對護理人員的教育與管理,并且優化健康護理工作流程,定期評估護理情況,發現問題,及時整改,持續改進護理質量,為病人提供全面、優質且高效的護理服務,滿足人們對臨床護理的需求,提高護理整體質量,促使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經數據分析發現,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及護理質量評分都高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護理質量持續改進模式在子宮肌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高,不僅可改善生活質量,而且可提高護理質量,建議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