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春
讓小提琴講出中文,是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最佳方式,也是幫助學生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小提琴屬于西洋樂器,與鋼琴、古典吉他并稱為世界三大樂器。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00 多年前的埃及樂器“里拉”(Lyre)。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世界各國的著名作曲家創作了大量的經典小提琴作品,再經由小提琴演奏家的精湛表演,為小提琴這種樂器賦予了靈魂,使其擁有了生命,并一直延續至今。小提琴既可以合奏,又可以進行單獨演奏。其美妙動聽的旋律、感人的音色、洪亮豐滿的力度、控制如意的品質以及充滿穿透力的音量,使其在器樂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其被引入中國,并成為一些藝術類學校的專業課程。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首先轉變觀念,將傳統文化融入到小提琴專業教學中,只有教師具備了正確的教學理念,才能給學生傳遞相應的價值觀念。其次,教師在小提琴示范教學中,可邊演奏邊講解,讓學生在時而歡快、時而悲傷的琴聲中,在恰到好處的解說中,產生音樂情緒,“看見”音樂故事,為其傳遞和弘揚文化自信奠定扎實的基礎。
我國的民間音樂形式多樣,體裁豐富。將其融入到小提琴專業教學中,可以有效培養大學生的文化自信。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在充分利用教材的基礎上,可科學選取和吸收本地民間音樂素材,在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同時,培養其愛國意識。如教師在教學中,金在清編訂的《小提琴民族教學曲選》最為重要。之所以選擇這本教材,是源于該作品選編了六首小提琴獨奏曲和四首小提琴二重奏曲。這些曲子具有共同的特點,即較高的藝術水平,較好的教學效果。將《小提琴民族作品教學曲選 》作為培養學生文化自信的載體,不僅是民族教育界的重要幸事,也是促進我國小提琴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我即將出版的《小提琴教學曲選》是在這一啟發之下的成果。
教師在所處地域采用具有民間素材的樂曲進行教學具有積極意義,不僅更貼近學生們的實際生活,還能使他們“感同身受”,是激發其學習和創作熱情的重要方式。如教師在教學中,可吸收何建軍博士創作的小提琴曲目。《秧歌》是其代表作之一,體現了其對家鄉深厚的感情。這首曲目是一首小提琴獨奏曲,采用寧夏民間音樂元素、無規律節奏變化、音序排列和曲式風格,在此基礎上,融入現代風格作曲技術手法,使其具備了以下三種特征:風格、創新和全新作品價值。這首作品色彩鮮明,既有對節奏、民族化音調的探索,又有對民族節拍的傳承和發展,體現了中西結合的音樂思維。該曲目具有傳統音調,又有自成一體的音階體系。教師可以此曲目來展開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
隨著“一帶一路”的實施和推進,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高校之間的文化交流已成為中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以小提琴之聲為紐帶,融入中華傳統文化基因,不僅可以弘揚學生的文化自信,還能豐富文化交流的渠道,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
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小提琴專業教師可在教學和實踐活動中,注重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讓學生在音樂聲中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弘揚其文化自信。之后,教師可讓學生組織小提琴社團,讓他們對一些包含中華傳統文化的曲目進行練習,如《思鄉曲》 《“梁祝”小提琴協奏曲》《新春樂》,旅美作曲家何建軍創作《秧歌》《山歌》等,讓他們通過學校文藝演出或者參加國際間的文藝交流,來弘揚學生的文化自信。
堅守和創新是音樂發展的必經之路,更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還是升華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平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能以嶄新的形式走進學生的心田,又能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和弘揚。在小提琴教學中,教師也應做好這方面的工作,使其在堅守的基礎上有所創新,從而適應大眾的價值取向和審美需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適當運用現代多媒體音響技術,來使這些作品更具震撼力和影響力,從而升華學生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升華應立足于民族,放眼于世界,通過逐漸升華情感,來使大學生親近、讀懂音樂,愛上小提琴學習,自覺擔負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重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