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樹鑫
國畫中有潑墨、白描、寫意等繪畫手法,但都要用到線條。如果沒有線條的支撐,整幅畫就是一個漂浮在空中的東西,軟趴趴的,給人的感覺很不舒服。在平常的國畫繪畫當中除了顏色,線條在整幅畫當中可以說是占到了百分之七十到八十,有的國畫甚至就是完全用粗、細、大、小、曲、折,不同的線條組成的。比如宋代郭熙的《早春圖》,這幅宋代的山水畫很直白的為我們展示了線條在整幅畫當中的重要性。作者在繪畫的過程當中利用自己多年繪畫的經驗,將水墨丹青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境界。郭熙的《早春圖》就是一個很好地用線條描繪圖形的例子。
為什么說線條在國畫中很重要,因為線條關乎到繪畫者的本身的基本功的問題,我們在日常水鄉畫的欣賞和學習當中,就要把線條,當做是學會握筆之后最先學習的一門基本功。看一個人畫的國畫的好壞就要先看他的作品上的線條,線條不行就說明他的基本功沒練扎實,用線不行的人,畫作用的顏色再多也沒什么看點。因此,我們無論是在鑒賞國畫,還是在學習、創作國畫的時候,都要將線條作為重中之重。筆者認為國畫的精髓,就是線的運用。俗話說,畫龍先畫骨。我覺得這句話是正確的,如果掌握不好線條,那么連型都出不來,更不要談什么繪畫。就好比我們蓋房子,最重要的就是房子的結構,結構不對,就會成為廢品塌下來,那么我們的國畫中的線條就可以比作是我們整幅畫的骨頭。
在傳統的繪畫當中對線是極其重視的,會把線條放在繪畫創作中的中心地位。傳統國畫對線的運用極為講究。首先是“重力度”。黃賓虹先生說過的“畫中有龍蛇”則是用線的更高層次,不僅僅線條內含龍蛇行走的隨形變化之態,而且也是形象本身構成的美感,對用線力度的重視是很重要的,有力度才能使線條具有象征符號意義;其次是“求韻律”。林風眠先生說過“惟所謂氣韻者,系指畫幅線條形狀和諧之意”,這種和諧是指線條組織好有變化,注意線條走向,不雜亂,有線處氣脈相連,注意線條得虛實變化。畫面中的一條線、一組線都是有起始、發展、終止的節奏變化。那么氣韻就表現在線的疏密、濃淡、長短等處下功夫。在繪畫過程中,畫者要格外注意線條在紙上發生的細微變化,毛筆上的水盡量的去掉,用干癟的線條就像是干枯的樹枝那樣,去勾勒房子、樹木山石的輪廓骨架,而且要注意濃淡干事的變化。只有通過用筆的粗細、長短、濃淡,通過不斷練習、不斷體會才能夠明白和掌握線條的用法。
不過方法不是死的,線條是千變萬化的,那么用線的方式方法也同樣是千變萬化的,中國畫極其重視用線,或長、或短、或濃、或淡、或干、或濕、或粗、或細,通過用墨用筆的不同,千變萬化無窮無盡。我們絕對不可以忽視線條在國畫中的價值。中國畫的用筆,是最復雜,最豐富程序多的一個項目。所以在線條這么重要的情況下,初學者在學會抓筆之后,可用一年的時間去練習線條,怎樣起筆、行筆、收筆。這樣經過一年對線條的練習,能夠對于怎樣用筆用墨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最起碼能夠明白線在國畫中的重要性。如果練不好線條,就不能畫出一張好的畫。在之后的練線的過程當中,可以根據自己對線條的掌握程度,嘗試去畫一些房子,樹木之類的景物,從畫的過程當中,掌握用線時候的長、短、濃、淡、干、濕、粗、細。在練習過程中,還可以找一些示范的圖片進行觀摩,通過對比分析兩張用線不同的畫,有什么不同效果,認為哪一張最好,為什么好,好在哪里。通過看通過想通過說,反思自己在繪畫的過程當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線條的運用需要大量的經驗作為支撐,在對線條有了初步的感覺后,還是得需要自己不斷地去練習增加自己的手感和經驗,才能真正地把線用好。在練習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問題,比如,“不同的線條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給人什么感覺?”我想這種問題很好解答,可是有時一些問題還是自己去親自實踐,只有實踐了才會明白不同的線條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會帶給人什么感覺。
線條是富有變化的,不能只趨于一種畫線條的方法,不可以禁錮住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和的主觀能動性。在中國畫的創作過程中,既不能喪失了線條的重要作用,又不能忽視了自身的思考與創新。隨著現代中國畫的推陳出新,線條在中國畫里的運用和發展也更加千變萬化,也更加靈活,但是線條在國畫中的經脈作用是永遠都不會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