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衛國
戲曲樂隊中的板鼓樂器占據著極為關鍵的地位。板鼓主要組成部分為手板與小鼓,合而稱為板鼓,演奏者稱為司鼓。板鼓在樂隊中發揮指揮作用,不僅指揮弦樂,還指揮打擊樂,并且對于弦樂與打擊樂起到了重要的協調作用。本文首先簡要介紹了板鼓,隨后分析其演奏技法與作用,結合實踐經驗,對戲曲演奏中板鼓的音樂性進行簡要討論,望與同行交流。
板鼓身形矮小,為扁圓形。其制作材料為堅厚的木料,例如色木、樺木、櫸木或桑木等質地堅硬的材料,使得板鼓的堅固性較強。板鼓是由五塊厚模板拼粘而成,鼓框上面厚,下面單薄,內腔則是上面小,下面大。鼓框的表面呈凸狀,有中間向四周逐漸下斜。板鼓上面用牛皮或是豬皮蒙著。由于鼓面是由單層的牛皮或豬皮蒙著,因此又被稱為單皮鼓。從皮邊直接蒙到鼓框的下面,四周用三排鐵釘用以固定,下面用鐵圈箍緊。實際應用中的很多板鼓都是木質,因震動發出聲音的鼓面面積相對較小。蒙皮的鼓膛部分又叫鼓光,是用來敲擊發音的位置。板鼓發音的高或低,與鼓膛大小、蒙皮松緊有直接的關系。
打板鼓不但需要演奏者的雙手基本功過關,還要求對文樂武樂相關的樂器有所了解,熟悉日常應用的唱腔與鑼鼓經,對于經常演奏的劇目更要有一定的辨識。板鼓演奏過程中,要將板鼓懸掛在系有繩子的木質或鐵質的鼓架上,用兩根由竹制的鼓鍵敲擊鼓膛從而發出聲音。演奏技法主要包括雙擊與單擊。在京劇或其他戲曲樂隊中,板鼓與拍板通常是一起應用的,一人即可演奏,處于指揮與領奏的位置,可以將其視為武場的靈魂所在。演奏者被叫做“鼓佬”或是“鼓師”,采取不同的擊鼓手勢指揮樂隊,又和拍板一起控制唱腔節奏,為演員的表演提供伴奏,起到烘托舞臺氣氛的作用,給鑼鼓增加花點。
在戲曲舞臺上,演員刻畫人物內心的活動和話劇、電影、電視的表演是不一樣的。戲曲表現人物內心是用戲曲的夸張手段來外化表現的,許多內心活動不能只靠眼神和面部表情,而要靠手勢甚至大幅度的身段活動才能完成。這樣在音樂的唱腔和鑼鼓節奏支撐下成了演員刻畫人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作為一名稱職的鼓師,必須要對鑼鼓的性能有全面的了解,并且要對劇中人物、劇情、劇中人物的內心要有深刻的了解。把人物內心需要表達的情感用打鼓的方式帶動樂隊并且配合演員體現出來。一出劇目的劇情是很容易懂的,接下來的問題是要從劇情出發。舞臺上所有的唱腔、舞蹈、鑼鼓節奏都要緊扣劇情,這樣才能更好表現這出劇目深刻的含義,所以在演奏時需要帶著情感去演奏,進入角色的內心與演員一起刻畫人物,才能達到演員樂隊情感融為一體的完美效果。
板鼓演奏具備一定的音樂性,并不單單是樂隊指揮者,這就對司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現在的實際情況卻是,板鼓演奏沒有樂譜可參考。在沒有樂譜的情況下,讓司鼓打出和節目相一致的節奏,無意使得司鼓面臨了巨大的挑戰。在此情況下,我認為可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去敲打,讓心譜組成板與鼓的音樂符號。當然,在此過程中,想要打出音樂之外的東西是有很大難度的,對節目的心譜進行設計同樣有一定的難度。這需要司鼓根據節目所使用的背景音樂、劇情走向、人物特點以及唱腔的特點,把握伴奏的節奏,很大程度上能夠考驗司鼓的綜合素質。音樂的曲譜形成之后,由于司鼓在音樂的整體過程中充當指揮的作用,所以需要對譜意有深刻的理解,表演的起承轉合要認真分析,對節目伴奏進行精心的設計,采取科學的方法,例如唱腔風格和情緒、旋律的節奏變化以及鼓點與手板的結合等,都要司鼓仔細琢磨,做到“胸中有丘壑”。即便是同一個戲曲劇目,因為司鼓打法不盡相同,或者說同一個司鼓在不同的時間打同一個劇目,戲劇的韻味也不會完全一致。這是因為司鼓對鼓條、手板、二者的綜合應用等特點各異,風格不同。司鼓若是能夠準確把握節奏,音樂的音樂性較好;若司鼓運用不得當,就會影響到整個劇目的效果。
在戲曲藝術的傳承過程中,其始終處于發展與創新之中,板鼓在劇目中的應用也不能缺乏。其不僅能夠發揮控制節奏的作用,也是音樂表演中的獨特元素。為能夠更好地發揮板鼓的作用,就需要司鼓長期學習,多進行總結,不斷深化對板鼓應用的理念,以實踐獲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