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曉云
(揚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江蘇揚州 225000)
狂犬病是一種危害極大的傳染病,可以人畜共染且致死率非常高,患者一旦發病死亡率可達百分之百。狂犬病毒不僅會通過犬類傳播,也會通過貓、狼、猴等動物傳播,其通過抓咬、舔傷口等方式進行傳播。近年來,隨著飼養寵物人數越來越多,被寵物抓傷、咬傷的人數也越來越多,而貫穿性皮膚咬傷或抓傷、破損皮膚被舔、粘膜被動物體液污染、視為暴露Ⅲ級,而暴露Ⅲ級者為重度暴露,若不及時處理后果不堪設想。本次研究將針對Ⅲ級狂犬病暴露人群的免疫接種以及流行病學進行調查。
1.1 一般資料 以我中心110例Ⅲ級狂犬病暴露人群為研究樣本,所有人員均為2017年9月~2018年9月間于我中心注射疫苗人員?;颊吣挲g平均(44.3±15.6)歲;患者既往無疫苗接種史;患者既往無狂犬病病史;患者無疫苗接種禁忌癥;所有人員均在暴露后48h內完成疫苗接種;所有人員均遵照疫苗接種流程、接種規范完成接種。
1.2 一般方法 所有人員均按照衛生部要求的《狂犬病暴露預防處置措施》中的咬傷程度進行分級,根據分級對應處理方式處理傷口,而后予以注射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颊弑┞逗蟛捎?—1—1針法或五針法即當天、第3天、第7天、第14天、第28天均接種狂犬疫苗1個劑量,根據患者體重計算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劑量,藥物沖洗傷口后在傷口周圍浸潤性注射。患者體內抗體量超過0.521IU/ml視為抗體陽轉。
1.3 觀察指標 對所有人員性別、年齡、疫苗接種效果進行統計,同時對受傷部位、致傷動物種類進行整理。
2.1 人群特征:110例患者中男性68例,女性42例,所占比例分別為61.8%、38.2%。年齡最小的患者5歲,年齡最大者73歲,其中18歲以下患者11例、18歲以上者99例。
2.2 分布時間:患者受傷時間在春季者37例、夏季者52例、秋季者16例、冬季者5例,所占比例分別為33.6%、47.2%、14.5%、4.5%。
2.3 受傷部位以及受傷數目:手部及上肢受傷者57例、下肢受傷者22例、軀干受傷18例、其他部位13例,其中一處傷口者74例、二處以上傷口36例。,
2.4 傷口處理:30 min內就診的患者10例、30 min-60 min內就診者25例,在8h內就診者35例,8小時以上者40例。所占比例分別為9.1%、22.7%、32.8%和36.3%。所有患者均徹底清洗創面并用肥皂水反復沖洗,采用碘伏消毒,其中有14例患者在中心外予以清創縫合處理。
2.5 免疫效果:110例患者均按照規范注射狂犬病人免疫球蛋白和狂犬疫苗,注射完全程疫苗兩周后均在體內成功檢測到抗體,患者抗體陽轉率為100.0%?;颊呓臃N疫苗1年后全部存活,存活率100.0%。
我中心110例患者中以男性患者為主,女性患者人數要少于男性,我們認為可能與男性與寵物接觸的時間較多、外出活動時間更長相關。且有少部分人員為兒童,小兒好動,且自我保護意識較差,因此容易被寵物抓傷或咬傷,此外,也有部分兒童會挑釁甚至攻擊動物,因此會被動物傷害。但110例患者中仍以成年人為主,主要與寵物飼養多以成年人為主相關。
患者患者受傷時間在春季者37例、夏季者52例、秋季者16例、冬季者5例,在時間分布上發現患者受傷雖然四季均有但多以春季、夏季為主,秋季、冬季較少,青季為動物發情階段,因此會出現脾氣暴躁情況,也會出現動物之間追逐打鬧表現,且此階段動物戶外活動頻繁。夏季人群穿著較少、暴露皮膚較多。因此會增加受傷的機會。手部及上肢受傷者57例、下肢受傷者22例、軀干受傷18例、其他部位13例,其中一處傷口者74例、二處以上傷口36例。多在喂食或挑逗動物時發生意外動物高度多在人類小腿、膝蓋位置,因此患者受傷部位下肢亦可常見。多數患者以一處傷口為主,少數患者會出現二處以上傷口。寵物多會聽主人呼喚,加之人類具有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因此能夠在受傷后及時躲避避免二次傷害。
30 min內就診的患者10例、30 min~60 min內就診者25例,在8h內就診者35例,8小時以上者40例。短時間內就診人數偏少,很少有人及早就診。對于狂犬病Ⅲ級暴露的患者來說,創口處理方式以及處理時機非常重要,及時處理創口能夠清理創面污染物同時能夠減少病毒顆粒的存留,此外也可以通過化學物質滅活殘余病毒,進而有效降低了狂犬病毒發作的幾率。因此,正確處理傷口、及時注射血清病毒、免疫球蛋白等措施對Ⅲ級狂犬病暴露患者來說十分重要??偟膩碚f,Ⅲ級狂犬病暴露在不同人群、不同時間均可發生,及時有效的處理傷口接種免疫疫苗能夠預防狂犬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