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風 布仁巴圖
(1內蒙古民族大學 內蒙古通遼 028000 2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 內蒙古通遼 028000)
引言 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出現后,患者血小板會受到過度破壞,導致體內血小板生成受到抑制,進而導致血小板減少,主要臨床表現為多種出血癥狀、皮膚黏膜瘀斑,若忽視系統性治療,則會發展為難治性疾病,對患者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均帶來嚴重影響。通過研究發現,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出現多個遺傳基因異常,如Micro RNA、DNA甲基化、HLA-DRBl基因、PTPN22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等,因此對患者發病后基因水平進行研究,對疾病診療具有重要意義。
1.1 體液免疫機制 體液免疫因素是目前為止比較清楚的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發病機制,患者自身抗體致敏的血小板大量清除,在這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是單核巨噬細胞。這種細胞可與患者機體產生抗體聯合,并與附著在血小板表面的糖蛋白充分結合,形成復合體,持續破壞血小板功能,造成血小板數量明顯降低。
1.2 細胞免疫機制 大量研究結果表明[1],ITP發病與多種T細胞之間存在密切關系,例如Th22、Th1、Th2、Th17等,同時也包括濾泡輔助性T細胞。有文獻研究發現,調節性T細胞也廣泛參與到ITP發病中。
通過對權威文獻的閱讀和深入研究發現,目前認為基因因素對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發病及病情進展有明顯的影響,并與環境因素相結合[2]。也就是說,在易感基因遺傳影響下,當環境因素發生明顯變化后,可誘發誘發患者自身免疫反應,從而發病。
(1)Micro RNA:Micro RNA屬于單鏈小分子,是一種非編碼RNA,在與堿基配對后,可轉移到靶基因上,使靶基因發生降解作用,可對基因表達加以調控,只不過這種調控屬于“負調控”。有學者[3]認為,與正常人群相比,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外周血細胞內Micro RNA表達異常,其中MicroR-181a下調,MicroR-146a表達過高。這種情況表明,Micro RNA異常表達可能參與到ITP患者發病中。
(2)DNA甲基化:在生物提堿基序列不發生變化的基礎上,受到DNMTs的催化,甲基供體可發生轉移,被稱為“DNA甲基化”。研究證實[4],高DNA甲基化表達受到抑制,低DNA甲基化則可促進表達,與基因表達之間的關系為負相關,在特定程度低甲基化情況下,可激活免疫細胞。有文獻[5]報道認為,與正常對照人群相比,ITP患者DNMT3B顯著升高,導致患者機體免疫功能受到嚴重損傷。
(3)HLA-DRBl基因多態性:HLA即是人類白細胞抗原,在人體內發生排斥反應后,其可迅速組織抗原系統,發揮一定作用,使機體抗原性得到明顯強化。HLA首次發現是在白細胞表面上,具有多態性,且由多基因編碼組成的遺傳系統。當患者出現自身免疫性疾病時,HLA往往參與其中,是重要的遺傳易感基因。例如,有文獻[6]研究發現,對于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而言,其與HLA-Ⅱ基因之間存在密切關聯,且出現HLA基因復合體多態性變化。近年來研究成果顯示,T細胞免疫抑制受體在自身活化、增殖過程中發揮明顯的負調控作用,為ITP患者治療提供更多方向。
(4)PTPN22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醫學領域研究證實[7],PTPN22基因位置在1號染色體短臂上,由800多個氨基酸殘基組成,能夠廣泛參與到T細胞活化過程,并發揮強大的調節效果。觀察發現,PTPN22基因是TCR信號傳導通路中關鍵的一個環節,其主要分布位置在淋巴細胞中,發揮調節作用。一般情況下,T細胞功能異常分表現后,PTPN22基因可發揮負調節效能,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出現后,T細胞數量明顯降低,可能是造成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的發病的主要機制。
綜上所述,ITP患者發病機制復雜,在對ITP患者開展臨床診療時發現,就診患者往往病情復雜,治療和干預執行相對困難,對患者身體健康及長期生活質量均帶來一定不利影響。研究發現,原發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患者出現多個遺傳基因異常,與Micro RNA、DNA甲基化、HLA-DRBl基因、PTPN22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等存在密切聯系,對基因水平進行分析,對研究ITP患者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指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