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小寧
大班幼兒在身心發展上已經具有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在情感上已經萌芽,在這一階段開展美術欣賞活動,對幼兒的審美和情感體驗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而將欣賞活動生活化,能夠使幼兒在美術欣賞的活動中發現生活中的美,促使幼兒熱愛生活,在生活中培養審美能力,促進審美能力的發展。
大班幼兒在美術欣賞活動中已經具有初步的情感體驗,通過對美術作品中蘊含的情感、表現方式進行欣賞,能夠使幼兒體驗美術作品的專業性,也能使幼兒了解作品的背景以及體會畫家要表現的情感,增強美術學科的素養,拓寬認知領域。將美術欣賞活動生活化則在合理的范圍內弱化了美術的專業性,讓幼兒從生活中發現美術,以此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發現生活的美好,進而熱愛生活。具體來講,幼兒美術欣賞生活化,是將幼兒的美術欣賞活動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在實踐探究中以實際生活為欣賞美術的切入點,從幼兒的角度,組織適合幼兒身心發展的欣賞活動,其遵循的思想核心是教學目標制定的生活化,關注幼兒成長;內容選擇的生活化,豐富幼兒體驗;其關鍵為活動組織的生活化,其重要組成部分為教學方法的生活化,激起幼兒興趣。因此,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要求選材內容貼近幼兒的實際生活,這樣的培養才是符合幼兒發展模式和規律的,同時,以生活化的情景為切入點,使幼兒有感知具象,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下,才能豐富幼兒自身的感受和情感體驗。
美國教育學專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認為教育來源于生活,因此大班幼兒美術欣賞活動要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將美術欣賞生活化,首先要為幼兒創設生活化情景,使幼兒在生活中發現美術,增強他們的探究欲,在這種探究欲望的驅使下激發他們美術欣賞的熱情,是實現欣賞活動生活化的有效途徑之一。
例如在欣賞梵高作品《向日葵》的課程中,在課堂上,教師端來了一盆向日葵花朵和向日葵果實,在音樂的氛圍下啟發幼兒:“向日葵花朵是什么樣子的?”“向日葵果實是什么樣子的?”幼兒在教師的合理引導下,開始對花朵和果實進行觀察總結,最后結合作品,讓幼兒體驗美術作品《向日葵》。
在幼兒欣賞美術作品過程中,大班幼兒更加側重于具體的感知,在具體感知的過程中產生對作品的情感共鳴。要引導幼兒在欣賞過程中完成對作品的理解,教師可以運用多種方法來讓幼兒對抽象的藝術作品進行具體感知,使幼兒在想象過程中有具體可以感知的對象,才能使其合理地發散思維,拋棄不切合實際的想象。
例如在欣賞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的《思想者》時,幼兒只能在圖片和視頻上欣賞,不能進行實物的具體感知,教師在這一課時使用了講故事的方法來切入欣賞活動,通過故事激發了幼兒的興趣,簡單講述了創作背景和大師生平,接著在引導幼兒欣賞的過程中,啟發幼兒:“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呢?”“還有哪些材料可以用來做雕塑呢?”“如果是你,你會怎么來進行創作呢?”通過不斷啟發,讓幼兒展開想象進行描述,進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情感。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簡單提問的方式來激發幼兒對作品產生思考,并在欣賞過程中總結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最終使幼兒在以自我為核心的情感體驗上有所發展。美術欣賞是主觀性的,沒有標準統一的答案,因此教師設計的問題也應該是開放性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能夠積極思考。
例如在欣賞達芬奇的作品《蒙娜麗莎》時候,教師完成對畫作和畫家的講述之后,讓孩子關注作品,開始引導幼兒:“畫里面有哪些景物呢?”一些幼兒會回答“山”“河”“道路”“橋”。“仔細觀察蒙娜麗莎,有什么發現?”一些幼兒會注意到蒙娜麗莎沒有眉毛,一些幼兒會注意到在特定角度,“蒙娜麗莎的微笑”各有不同,幼兒的回答都是經過自己思考和生活經驗所得,經過教師最終對作品的整體賞析,幼兒能夠感知到作品的情感,對于幼兒經過自己思考,總結得出的結論,幼兒的印象會更加深刻。
美術欣賞課程生活化為幼兒在欣賞活動中提供了欣賞具象,使得幼兒能夠直觀地感受美術作品,并在結合生活實際的過程中產生情感共鳴,對于幼兒各方面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教師在此過程中要注意激發幼兒的主動性,使幼兒在此過程中產生興趣,這樣的欣賞活動才是真正具有實際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