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曾經(jīng)說過:“欣賞是藝術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們可以在其中體驗人類創(chuàng)造音樂的共同情感。”實施小學音樂教學的根本任務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拓展學生的音樂學習視野,增強聆聽立體感受,促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實質(zhì)性的發(fā)展。
對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新課程改革中曾提出明確的要求,即教師要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zhì),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全面發(fā)展的一代新人”。而從音樂學科課程的特點來看,它本身就具備極高的視聽享受體驗,更是對藝術的高度濃縮。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可以很自然地感受到它的審美教育特點。另外,音樂歌曲無論是從歌詞、旋律還是曲譜等內(nèi)容上,都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智慧和情感,而這些都可以集中體現(xiàn)在多媒體創(chuàng)設的視頻畫面中。
比如,在教學指導《蝸牛與黃鸝鳥》一課時,我們就可以從網(wǎng)絡中尋找相應的視頻動畫,然后再配合以本課的歌曲,教師還可以自己創(chuàng)編一些舞蹈動作,如蝸牛滿滿向上爬行的動作、黃鸝鳥拍打翅膀的動作以及太陽公公慢慢爬上天空的動作等。一邊播放動畫視頻,一邊做出示范的舞蹈動作,引導學生競相跟隨旋律舞動,模仿教師的肢體動作,培養(yǎng)兒童對音樂節(jié)奏的整體把握能力,更展示出音樂的多彩、奇特特點,切實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yǎng)兒童良好的音樂欣賞能力。
旋律是音樂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它一般是高低起伏的樂音依據(jù)一定的節(jié)奏而富有秩序地排列在一起,并且依據(jù)一定音高、時值和音量構成,是具有邏輯因素的單聲部。無論是在學習音樂演唱還是在實施音樂欣賞教學輔導的過程中,教師都應當重點指導學生關注“旋律的變化”,尤其是在音樂欣賞中,聆聽者往往可以從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歌曲作品旋律的變化中,感受到作者生平經(jīng)歷的故事,或者是當時的心情,這種直觀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就是其音樂欣賞能力的主要表現(xiàn)之一。
因此,我們可以開設小學音樂欣賞課,播放一些代表性強的音樂作品,如《百鳥朝鳳》《金蛇狂舞》以及《藍色多瑙河》等,一方面可以有效集中兒童的聆聽注意力,帶動他們對形象具體歌曲探究和想象的好奇心,另一方面還可以在學生聆聽過后,詢問學生:“你們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從歌曲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如此,讓學生嘗試聯(lián)系歌曲旋律的變化做出相關的想象情境解釋和分析,這樣他們就可以在自主、合作分析的過程中,實現(xiàn)音樂審美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
又如,在教學指導《漁舟唱晚》這首歌曲時,教師還可以結合“體態(tài)律動”的教學方法,引導小學生邊學、邊跳、邊感受。如教師可以在播放之前告訴學生:“如果你想到了什么,你就嘗試模仿什么!”比如,有的學生在聆聽歌曲的過程中想到了漁夫在船上撐桿劃行的畫面,于是看到了一些學生競相模仿;再如,還有模仿魚兒水中蜿蜒游行的,以及岸邊洗衣女辛勤工作的,等等。總之,在“體態(tài)律動”的背景下,學生的思維空間與音樂作品的精神空間二者完美融合,課堂變得生動而又有情趣,便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和審美積極性。
游戲是孩子們喜愛的活動之一。聰明智慧的教師能夠讓音樂欣賞融合在游戲教學指導中,讓音樂欣賞的互動性和愉悅性得到提升,更有效激發(fā)兒童的課堂參與意識。比如,在欣賞《跳繩》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班級中拿出一定的空余空間,引導學生一邊聆聽歌曲,一邊參與游戲,兩個人負責跳繩的輪圈,五六位學生合作完成跳繩,如此,課堂變得不亦樂乎。
此外,在教學指導《捉迷藏》曲目時,我們也可以先讓孩子們聆聽幾遍曲子,然后本著自愿的原則,邀請學生到講臺上來試驗這個游戲,這樣他們就更加容易理解歌曲中所表達的情感意境了。
在小學教育教學中,開展音樂欣賞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針對小學生音樂欣賞水平低、學習興趣差的問題,筆者簡要論述了幾點培養(yǎng)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優(yōu)化音樂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希望對同仁有所幫助,也希望得到同仁的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