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海
作者單位:河北省南宮市豐翼中學
一般的理解,“閱讀教學”通常指語文教科書的課文教學,這是當今班級授課模式下的核心方式,已為教育界所認同,但與之相關的其他閱讀方式也不可忽視。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所閱讀的文章畢竟有限,更多的文本閱讀是在課下完成,如果教師能夠正確引導,必然事半功倍。
現代的學生課業負擔重,閱讀的時間相對較少,平時不可能讀較長的作品,較合適讀的是期刊雜志,應該給學生劃定相應的內容,以感恩、勵志為主,比如《讀者》《意林》《瘋狂閱讀》《智慧背囊》等。在暑假寒假中,學生的時間較為充足,教師可以規定相應的名著篇目讓學生閱讀,應以教育部推薦的篇目為主。
平時的期刊雜志可以每天抽出一點時間來讀,規定好最低標準,堅持下去,如果實在抽不出時間,還可以利用零星時間讀,比如飯前飯后的時間、睡前的時間、等車的時間、排隊的時間甚至是上廁所的時間,總之要讓學生不斷地閱讀不斷地汲取知識,積少成多集腋成裘。
如果學生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或為了消磨時間而讀書,效果定會很差,因此在學生閱讀后,我們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進行檢測以達到真正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筆者就采取過這樣幾項措施:分小組抽查閱讀進度、找同學開讀書會交流心得體會、舉行名著知識比賽、寫讀后感等。事實證明這些措施頗有成效,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閱讀的水平都有所提高。
其實,課堂閱讀教學中學生學會的只是方法,這些方法的熟練運用必須不斷練習,而課外文本的閱讀是不可替代的載體,所以我們要用心上好課讓學生學會方法的同時,更要用心指導課外閱讀,使其閱讀水平在實踐中得以提高。
文本閱讀并不是學習語文的唯一途徑,文字以外的其他藝術成果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載體,尤其是隨著科技的發展,音樂、美術、影視作品等形式的藝術成果對學生學習語文的作用日益明顯,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這種非文本的“閱讀”。
這種形式的“閱讀材料”分成兩種,一種是和課本有關的,比如我們講《〈孟子〉二章》一文時,有關孟子生平的圖片、視頻等;另一種是和課本關系不大的,比如古典音樂《高山流水》,再比如勵志電影《阿甘正傳》還有小品《不差錢》等。
對于前者,我不想多說,因為在平時教學中很多教師都很重視,但我們要注意一個選擇的問題,因為現在隨著教學設施水平的提高,有的教師在上課時聲光電一起上,一堂課下來,看起來挺熱鬧,但仔細想想學生得到的知識卻很少,這種教學中“喧賓奪主”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所以,“太多的選擇等于沒有選擇”,我們在利用文本以外的各種材料時,務必要精挑細選并且讓其“站好位”,以期達到教學的最好效果。對于后者,我們很多教師的重視程度不高,究其原因,不外乎傳統觀念在作祟,很多老師對于課本外的東西尤其是一些流行新元素更是嗤之以鼻,并讓學生遠遠躲避。其實,很多看似和課本無關的東西,更利于學生學習語文也更利于學生學會生活。
“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通過文本閱讀我們得到古人很多寶貴的精神財富,但我們最終的目的是將其用之于實際,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有親身的體會,這樣才能將語文的知識活學活用,這樣才能將語文的外延拓展到生活的外延。比如在講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后,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理解作者所描述的景致和體現的心情,我組織學生在月圓之夜到園中欣賞月光并回顧所講內容,再讓學生思考蘇軾當時的處境,彼時彼景很多學生動情地朗誦了該詞。個中,學生學到的不僅是簡單的古詩詞更有人性中那種難以名狀的美感,而這種教育在課堂上是永遠無法完成的。
隨著教育的發展,很多人產生了這樣的疑問:某個時期,兵荒馬亂,為什么還出了那么多大師,而現在條件這么好為什么一個大師也出不了呢?筆者認為,問題出在教育方式上,尤其出在語文教育方式上,因為時代原因,那時的學生發自內心地對社會有一種責任意識,也因為這種責任意識他們才時刻關注社會參與實踐,他們真正做到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發自內心的責任加上古人豐富的經驗再有自己親身的社會經驗,所以大師輩出,不足為奇。而現在的教育,分數是衡量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為了分數不擇手段的事屢見不鮮,“將學生趕進學校,將學生趕進教室”,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們的水平只能是紙上談兵,何談實踐,更何談大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們要想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必須讓學生們在“讀萬卷書”的同時“行萬里路”,讓學生懂油鹽醬醋,讓學生賞清風明月,讓學生嘗酸甜苦辣。誠如是,善莫大焉!
總之,語文是各學科的基礎,而閱讀又是語文的核心,我們的“功夫”不應該僅在課內更應該在課外。我們的學生不僅應該能讀懂有字之書,更應該有能力讀懂無字之書。
如此者,真語文也!如此者,真閱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