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秀珍
我國自古就注重歌詞的內容,唐詩、宋詞、元曲等古代歌詞已經形成了一種獨具藝術與文化象征的體系,通過將語言高度凝練后,形成了一種有節奏、形象生動、意境優雅的文學藝術,同時還反映著現實社會的生活,亦或者抒發著各式格樣的情感。在這樣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歌詞逐漸趨向于追求音韻美、節奏美與意境美,一方面要表現出豐富且精確的內容,另一方面則要注重情感與想象的激發。這就是民族聲樂中語言審美的第一個特征。
漢語得益于其強大的表達能力,在追求韻律和內涵的過程中更容易滿足,而且漢語擁有豐富而復雜的修辭手法,像回環、頂針、對仗等,也容易促成歌詞的形式化和規律化,從而進一步促進聽眾的聽覺美感。這是民族聲樂中語言審美的第二個特征。
音樂最初的作用,就是人們用來抒發情感的方式,但是在聲樂藝術中,音樂更趨向于獲得情感認同和情感共鳴,以此誘發聽眾對聲樂藝術的審美感受。而在民族聲樂中,情感的表達更為重要,民族聲樂中的情感來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是創作者發自內心的感受,而對于演唱者來說,既需要感受創作者的情緒,又要考慮聽眾的共鳴,所以其實是注入情感的二次創作,以追求創作者、歌曲作品與聽眾的情感一致性為最終目的。
所以說,情感是民族聲樂審美中比較關鍵的一環,演唱者在演唱的過程中,是他們創造美和表現美的關鍵時刻。如果情感不到位,即使擁有唯美的音色和極穩的音準,觀眾同樣難以達到審美的境界,無法體會到其中的情感。這就是民族聲樂審美特征中情感的重要性。
漢語中獨有的聲調,確立了民族聲樂藝術中最具特色的一個審美特征——腔調。所謂“字正腔圓”,正是我國民族聲樂藝術中遵守的審美原則和追求的演唱技巧,所以發音吐字也是衡量演唱者能力的一個技術標準。
聲調作為漢語中特有的語言因素,運用于演唱之中,能夠通過其高低升降而強化語言的感染力和音樂性,讓聲樂藝術更具表現力和韻律感。尤其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唱法中,獨有的腔調體系就是辨認和區分民族與區域的關鍵因素,像蒙古族、維吾爾族、東北、陜北、江南,不同的民族或地區,皆有獨特的腔調,形成具有特征意義的審美視角。
隨著民族聲樂藝術家對唱字、行腔的不斷研究和發展,從傳統戲曲等多種曲藝中吸收精華,逐步總結出漢語演唱的方法,所謂“字正”,指的是演唱時字頭音清晰,字腹歸韻準確,字尾收音到位;而“腔圓”則指發音圓潤、聲色清澈、音區一致、聲音流暢,只有通過這樣方式的演唱,才能展現出漢語的腔調美,讓聲樂作品具備漢語的語言特色。
民族聲樂藝術既繼承了我國傳統的演唱方法,又學習了西方美聲的演唱技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演唱方式。而所謂演唱,就需要將表演和歌唱相結合,讓觀眾在視覺和聽覺上,都能得到美的感受。
對于民族聲樂藝術中的表演而言,需要演唱者追求體態美。首先在服裝造型上要求唯美與得體,既不能太過簡單,也不能嘩眾取寵,最好根據演唱歌曲的情感內涵,選擇合適的服裝和造型;其次要有肢體美,要求演唱者要有良好的舞臺風度和優雅的姿態變化,在歌曲情感或旋律發生轉變時,身姿也能隨之而動,體現出讓人賞心悅目的性格和氣質。
民族聲樂中多以獨唱和對唱為表演形式,所以在歌唱技巧中,首先就要從咬字開始,民族聲樂在演唱時咬字偏扁,嘴巴呈扁圓形,橫向擴張,使得聲音明亮細膩,具有東方的美感,但是卻缺乏爆發力,在高音處略顯緊張和單薄;隨著美聲技巧的融入,完美地彌補了傳統唱法的發聲缺陷。其次,民族聲樂的歌唱技巧還重在行腔,其獨有的潤腔技巧,通過倚音、波音、滑音、顫音、抖音等方式的修飾和潤色,能夠幫助聲音更具個性與氣質,或者在速度、節奏和力度上發生改變,更容易激發聽眾的情感共鳴。
綜上所述,民族聲樂藝術的審美特征主要表現在語言、情感、腔調和演唱之中,一方面得益于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另一方面傳承了傳統曲藝中的精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優勢,使得民族聲樂的審美更具中國特色、文化深度和時代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