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其委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幼兒在對自然事物的探究和運用中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不僅可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還能充分發展形象思維。
我園大班開學時,為了對每一個幼兒的雪花片建構水平有所了解,我們進行了摸底觀察:請幼兒各自搭建自己認為最復雜的作品,給出一個小時的建構時間,并且提供充足的雪花片。
幼兒開始建構之后,我進行觀察,結果發現34個幼兒之中有24個能進行3D的立體作品建構,例如“摩天輪”“電信大樓”等作品;6名幼兒進行平面的2D建構,他們建構的是“機器人”,花的時間比較短,10分鐘就完成了,并用機器人互相撞擊,嘴里喊著“砰砰”;4名幼兒發生了爭搶和矛盾,沒有完成作品。
建構時間結束,作品一個個地排列開來,我進行了分析:本班幼兒的建構水平整體比較高,絕大多數的幼兒能完成3D作品的建構,具有立體建構的典型特征,這與我們以往的研究和指導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幼兒搭的是2D的作品,屬于“角色型”建構,建構的作品用來玩角色游戲。每次區域游戲或建構時間都是同樣的情節不斷重復,幼兒構建能力沒有得到更高的發展。
另一些幼兒發生糾紛,結合平時這幾個幼兒的狀態,他們與人交往的水平還有待提高。
對于能夠進行3D立體建構的幼兒,他們建構的作品大多數尺寸在8cm×8cm之內。在后續的集體活動中,可以結合主題課程,發掘其中的建構元素。如在“自信的中國人”主題中,我們接觸到了蒙古族的傳統建筑——蒙古包。在建構區中,我們投放了蒙古包的圖片以及搭建圖示,鼓勵幼兒進行建構,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對于搭“機器人”的幼兒,我提供了3D機器人、飛機、坦克和大炮的圖片,用臺歷進行展示。區域游戲時,幼兒可以把臺歷拿到建構的場地,看著圖片進行建構。幼兒觀察圖片之后,表示“這個機器人真酷”!我鼓勵他們,并且重點關注其建構細節之處的技能,如腳、身體、頭部等。
對于上次發生爭執的幼兒,進行座位調整,讓他們坐到了一塊。這樣,幾個幼兒就有更多的機會去相互交往,出現問題的頻率會增強,有助于教師及時關注。調整了座位之后,鼓勵幾個幼兒合作完成某樣作品。
區域游戲中,每一天都有幼兒選擇雪花片,穩定保持在7~8人左右。有搭“機器人”“坦克”的,他們拿出了臺歷,按照臺歷上的圖片觀察細節,搭出了3D的作品,繼續著“對抗”游戲;隨著主題中的“天安門”“大雁塔”“定慧寺”等傳統建筑圖片的投放,幼兒的建筑主題的作品變多了,并且對稱、環繞等技能進一步增強。作品變高了、變大了,也更加精細了。
區域游戲中搭建雪花片的幼兒的建構技能、讀圖能力、交往水平提高了,那么其他幾乎不怎么玩雪花片的幼兒,如何讓他們接觸雪花片呢?是不是他們不選擇玩雪花片就沒有其他機會接觸雪花片呢?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思考。
根據課程游戲化的基本精神,游戲是自由、自主、創造、愉悅的,我們不能對幼兒的游戲進行高控和強行干預,即不能指定幼兒進行某個區域的活動。幼兒的自主性和教師的主導性如何把控呢?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對于區域游戲時從來不選雪花片區的幼兒,在每日的“游戲評價”環節進行啟發式問答。“其實老師知道,很多人都是雪花片建構的高手,可是很少去玩雪花片。”如果發現幼兒去選擇了雪花片玩具,就要及時進行鼓勵和引導。
為了讓很少選擇雪花片的幼兒也能更多地接觸雪花片,幫助他們進一步提高建構技能,我們在集體活動中融入了雪花片建構活動。
如在“秋天”主題課程中,專門安排雪花片集體制作落葉大樹,請每一桌的幼兒先討論做什么樹,討論之后進行分工,然后合作完成。這個過程中,特別是那些交往能力較弱的幼兒,能更有目的地去與其他幼兒進行交往,由于一開始就分工合作,矛盾少了,混亂的場面也少了。
利用散步非正式活動,請幼兒帶著雪花片到開闊的操場上進行建構,幼兒興趣十足。由于場地開闊更加促進了幼兒之間的相互交往和合作,他們的作品也更加接近于“大型”。
在我們的一系列努力下,班級幼兒不僅發展了雪花片建構的技能技巧,社會交往、團隊協作等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