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新宇
(魯迅美術學院,遼寧 沈陽 110000)
習近平主席曾指出:中國堅定走“四個自信”,它們的本質是中國五千多年來的文明發展,我們之所以說文化自信,是由于新時代發展的要求,這離不開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這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標記[1]。五千年來的中華文明沉淀了太多的回憶,包含著先輩在生活各個領域杰出的成就。傳統文化的魅力征服著每一個中華兒女,讓我們的文化自信更加充實,在我們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時,我們要與時代精神相結合,在社會主義社會,傳統文化就要為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
在我們說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同時,我們的文化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互動越來越多,所以在文化上的交流也變得多了起來。因此,文化自信就顯得尤為重要。在世界近代歷史上,馬克思主義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的革命和發展證明,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在中國,在老一輩革命家的領導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結合中國實際,開辟出一條新的發展道路。新時代我們要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提高對本民族文化的認識,這對文化自信的教育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我們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總結了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這體現了國家對廣大青少年的期待。也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民族進步的著力點。只有努力學習核心價值觀,才能為大家帶來新的精神面貌。在新時代我們要倡導高度的文化自信,傳遞青春正能量。要以在新時代的發展背景下,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借鑒,這種情況下,我們要提高核心價值觀的指導地位,才能提高辨別事物的眼力,提高文化自信。
現在的大學思政課教育處于一個不利地位,部分大學生在課上經常會出現睡覺玩手機的狀況,聽課質量比較差。針對這些問題,許多教師也會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況。即使教師們的教學水平很高,但還是無法很好地將知識灌輸到學生心中。教學效果不好的原因來自于多方面,但是最深層次的原因還是缺乏文化自信。由此看來,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師在這種教育模式下,無法真正的走入學生內心,無法向學生展現思政課的魅力,提高教學質量。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如果要重新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道路,高校需要加強思政教師們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使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結合,提高我國的文化自信。堅持高度的文化自信需要教師向學生傳輸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要對中國傳統文化充滿信心,在課堂上教育學生,給予他們充分的文化自信。
高校目前大數據信息的普及較弱,阻礙較多。隨著科技進步和互聯網的發展,學生成為網絡的使用主體,在輿論、信息傳播等方面十分活躍。大學生還沒有踏上社會,眼界、心智等方面沒有完全成熟,對是非曲直的辨別力較差,思想極易被外界信息所左右。缺乏經驗的大學生很容易被網絡中的錯誤思想所侵害,這需要高校做好教育、保護工作。否則,學生思想沿著偏差發展下去,會嚴重影響學生身心健康發展。而現在,大數據和高科技技術在高校的推廣力度不夠,也沒有強制性規定,致使大多數教師對大數據沒有多少了解,不會主動將大數據應用到日常教學中。教師沒有經過培訓,也不懂得如何將思政教育和大數據聯系起來,最后導致思政教育仍然沒有得到質的發展[2]。在此情況下,學校應提高使用大數據的意識,并讓教師也深刻理解大數據時代給我們帶來的機會和挑戰,合理利用高新科技重建大學生價值觀與人生信仰。
在傳統的高校教育中,普遍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方式,為單向表達,這種方式完全不利于大數據時代教育的進步。大學生使用網絡最多,也接觸大數據信息最多,獲取信息渠道多,并且種類豐富。我們應該利用好這一點,正確看待大學生逐漸成為教育主體這一事實。高校應當注意到教育主體的多樣性,不能僅限于教師與學生這一主客體關系,要擴展教育研究視角,形成多維化研究。思政教育不能只采用刻板的教學方式,必須要實施個性化教育。每個學生的心理、素質都存在差異,教師應明確這一點,因材施教,結合學生不同的特點和思想水平制定合理的個性化教學方案,對學生進行不同的、多形式的教育、指導,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當下,要利用好文化自信概念,創新教學工作,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3]。
綜上所述,我們在近代發展的一百多年里,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向西方學習先進文化,其中夾雜了一些文化糟粕,直到2019年的現在,我們許多青年大學生仍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消極影響,這讓我們感受到文化的危機感。對于西方文化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且保持高度的文化自信,發揚本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精髓。在新時代,發揮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關鍵作用,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提高廣大青年的文化辨識度,由此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