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成
(新疆巴州輪臺縣第一中學,新疆 巴州 841600)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如何進行生活化教學呢?
生活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是實現生活化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務必要高度重視生活化教學情境的營造。不僅要深入挖掘和分析教材內容,還要尋找其中蘊含的生活化元素,以此拓展學生知識面。
例如,在講“蛋白質”時,教師可事先準備一些含有蛋白質和氨基酸的食品,讓學生仔細查看附有的食品成分說明,接著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以下問題:你能說出多少種富含蛋白質的食品?在食物中添加氨基酸的用意何在?蛋白質在我們的生命活動中充當什么樣的角色?這些問題,既把生物知識和生活常識結合了起來,又引發了學生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關注。
又如,在講“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教師可設置如下生活化教學情境:在做涼拌黃瓜這道菜時,只是添加了鹽和糖,并沒有加入水,可是幾分鐘之后,為什么碗里會出現很多水?在吃咸菜和帶鹽味的瓜子時,為什么嘴唇會產生干澀的感覺?移栽蔬菜或大型花木時為什么要剪掉一部分枝葉?通過這些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問題,能有效激起學生探究細胞吸水和失水原理的興趣和主動性。
以高考為終極目標的高中生物課程教學只關注學生的解題技巧訓練,任課教師將學生的能力簡單理解為應試能力,只關注具體題目的教學方式,忽視了學情分析,遠離了實際生活,久而久之,原本應是豐富多彩的生物學科,內容變得單一、乏味、枯燥。縱使學生的應試能力獲得了很大提高,但當真正面對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時,往往無從下手,一籌莫展。總之,學習內容一旦脫離生活,學科的實際運用能力就會大打折扣。因此,高中生物課程教學中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踐相聯系,注重課本知識的實效性,體現在教學過程上便是要求高中生物教師善于在教學中要還原生活。
例如,在講“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時,談到酶處于最適合溫度時活性最強。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生活實際出發談到人的正常體溫為37℃左右。正常體溫下身體比較舒適。如果發熱到39℃左右,人就覺得渾身無力。消化不良等,這就是因為人的體溫升高,酶的活性下降,細胞代謝速度減慢了。這樣真正達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最終目標,更有利于在考試中靈活應用直觀的、富有切身體驗的知識,應試成績自然而然能夠得到提高。
沒有探究,就沒有創新;沒有訓練,就沒有能力。古人也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須躬行。”生物課也是一門實驗課程,實驗是生物課的基本學習方法。在生物課堂教學中,重視開展一些生活化的生物實驗探究,將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幫助學生了解現實生活中各種基本知識,從而促進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實踐能力的發展。
例如,在講“呼吸作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開展一些對現實生活有指導意義的實驗,探究生活竅門。如引導學生做“探究水果保鮮的條件”實驗,形成學生親歷探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教學形式。通過學生自主設計探究生活化實驗,可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而使他們所學到的理論知識向更高層次升華。
課外活動、課后作業等是高中生物教學的組成部分之一,其時間和空間較為自由,屬于“空白”模式,其目的在于啟發學生獨立的思維、促使學生延伸課堂知識的縱度和深度,鍛煉學生運用生物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因此,教師可以活化這段“空白”,增強一些生活化的課外實踐,引導學生獨立地從生活中探究生物知識,進而養成探究科學、觀察生活等良好習慣。筆者在教學中善于運用課外實踐來讓學生感受生活、認知生活,從而熱愛生活,較為重視學生自我實踐,結合教學內容開展一系列的體驗、實驗、探究等課外實踐來強化學生運用生物知識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升華學生“學”與“用”的有機結合。
例如,在講“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時,筆者設置了探究、實驗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和教學內容知識有關,記錄下來。同時結合教學內容中的知識點對植物(如蔬菜)進行實驗,并記錄過程談談自己的感想。日常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有很多。通過設置這樣的課外活動,能夠加強學生對生活的關注性,鞏固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學有助于揭示高中生物的哲學價值;有助于實現高中生物的人文教育價值;有助于實現高中生物的生命教育價值;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與提高。
言而總之,高中生物新課標要求教師重視學生的生活實踐,高中生物課程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老師應組織學生開展實踐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這樣,學生就能充分的利用生物知識解決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間接的提高了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我們都知道,生活化教學是高效的,生活化教學能夠避免傳統教學中重理論、輕實踐的弊端,能夠實現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在學習中生活,在生活中進步。除此之外,高中生物生活化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能使生物學科教育更好的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