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夏木·艾麥爾
(新疆 中共阿克蘇地委黨校,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國民生活、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得到快速的發展,總體的貧困人口數量在不斷減少。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人口基數大,加上資源分布不均勻等因素,造成部分地區貧困仍然存在,并且與發展較好地區的差距越來越大。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首要是實現人民共同富裕,而貧困地區的經濟發展將會是重中之重。精準扶貧是改善貧困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最近幾年國家一直在強調加快貧困地區的脫貧攻堅工作,也取得了較多的成果和進步。在國家政策的幫扶下,貧困地區的基礎建設工作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與民生相關的制度逐步健全,人民的溫飽、醫療等問題得到了明顯改善。
由于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按照國際標準計算得出的中國消費貧困人口數在國際上仍排名第二,僅次于印度。2005年直接問卷調查數據顯示,按當年美元購買力平價,中國仍然有2.54億人口每天的花費少于國際最新貧困線。這一貧困人口數字遠高于中國官方估計的農村1500萬貧困人口。
中國社會正處于一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為主導的綜合轉型時期,導致中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亦非常復雜,它既包含了計劃經濟時代致貧的因素,亦有市場經濟條件下某些因素的影響,盡管各因素對中國貧困問題的影響度還在發生著相應變化,但中國現階段乃至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所面臨的貧困問題,都將是諸多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主要包括:
現階段的貧困顯然有著改革開放數十年的影響,包括人口眾多、決策失誤、生產效率長期低下和禁錮人們思想觀念的戶籍制度等等,造成了大多數農村居民長期處于赤貧狀態而不能自拔,城鎮居民亦因長期以來只領取低工資而處于低水平生活狀態。
國家重點扶貧縣名單,可以發現幾乎都是山區、 高原等自然環境較差甚至惡劣的地區,其中有307個集中在西南、西北地區以及中部地區的大山區,貧困人口約占全國貧困人口總數的60%。
改革開放以來因國家施行的是重點發展東部地區的經濟政策,使得東、中、西部三個經濟區域帶的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迅速擴大,發展不平衡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衡。
缺文化必然導致觀念的落后,觀念落后是貧困的根源。貧困地區不少農民對商品至今還很不習慣,他們一貫視農為本,寧愿守著土地受窮,也不愿冒險出外經營工商業。
我國在扶貧工作上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支持,包括在政策上形成了《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年》等政法明文進行規劃和約束,整體上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仍然有些地區貧困改善效果不明顯,主要原因表現在:
部分地區政府沒有能夠深刻理解黨中央對地區扶貧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或者沒有真正落實關于扶貧工作的措施。在扶貧工作上,財政部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資金規劃和投入,而政策層層下達時,理解偏差,和部分領導干部的工作推進積極性滯后,導致扶貧措施執行遲緩,甚至部分地區政府,將扶貧攻堅所規劃資金用于其他方面建設,導致很多利好措施無法正在落實,這樣扶貧工作都浮于表面,過多用于應付上級檢查的表面工作,而并沒有實質性開展脫貧工作,最終扶貧進展緩慢,貧困地區民生改善滯后。
國家一直強調精準扶貧,而實際執行過程中,很多地區并沒有實地考察,而扶貧對象的確立往往會根據當地領導的意愿直接確認,部分需要扶貧的家庭或者個人沒能夠享受到應獲得的經濟幫扶,導致扶貧工作未能真正落到實處。
國家對扶貧工作相當重視,本要求各級政府針對每個地區,因地制宜,在大量的調研工作后,制定特定的措施來幫助當地經濟、文化、政治的發展,而實際操作中,很多政府圖省便,直接經濟扶助到個人,而沒有針對整個集體去做一些經濟改善舉措,導致扶貧工作效果不明顯。
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針對農民的利好政策有很多,包括危房改造、農村合作醫療、貧困大學生扶助、重大疾病幫扶、老齡人基本養老保險等,但這些措施基本是獨立的,并沒有進行有效對接和規劃,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出現有些人重復扶貧,而部分應該在扶貧范圍內未能享受到相關政策,造成扶貧資源浪費,扶貧效果大打折扣。
扶貧攻堅工作是一項繁重而復雜的重大工程,不僅僅需要國家在政策上給予的支持,也需要地方政府全力落實相關措施,更需要扶貧地區廣大農民的共同參與。為了保證脫貧工作順利進行和整體目標的實現,需要國家、地區政府和實際扶貧對象共同努力,制定有效措施,具體可以從以下方面入手。
從國家層面,脫貧工作需要有良好的規劃,合理確定脫貧目標。黨中央對2020年脫貧攻堅的目標已有明確規定,即到2020年,穩定實現農村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實現貧困地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從國家層面上,加大對貧困地區的投入,一方面可以解決貧困地區發展滯后導致的民生問題,另一方面,可以減少貧困地區與發展較好地區的發展差距,為我國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保障。而政策上的幫扶,能夠幫助經濟落后地區,實現特別經濟區嘗試,能夠促進地方經濟來源的多樣性,加速地區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發展。
1.地方政府嚴格執行國家要求,加大投入支持力度
要發揮政府投入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發揮金融資金的引導和協同作用。新增脫貧攻堅資金主要用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項目主要布局于深度貧困地區,新增脫貧攻堅舉措主要集中于深度貧困地區。
2.地方政府做好扶貧工作規劃,做到因地制宜
深入到當地貧困地區,形成完整的調研,再針對地區特點,充分利用國家政策基礎上,制定嚴格可操作的扶貧攻堅計劃,避免避重就輕,走形式主義來應付國家監察。
3.地方政府整合扶貧資源,確認扶貧對象,實現精準扶貧
扶貧資源的有效規劃和整合,能使扶貧的覆蓋面積更廣,扶貧對象更多;而扶貧對象的準確性和針對性,能夠實現精準扶貧,杜絕扶貧范圍之外的人渾水摸魚,也保確保了扶貧范圍內的人享受國家幫扶,實現扶貧工作的有效完成。
4.地區政府加大扶貧工作監察機制,責任到人
很多地區在政策下發后,地區政府沒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分和職責劃分到人,整體上形成了大鍋粥效應,很多工作人員在其中濫竽充數,沒真正落實相關工作,導致扶貧工作進度未及時上報和風險通報,而在最終效果審查時,很多工作未能達標完成,扶貧進度緩慢。
1.轉變觀念,重視教育。在貧困地區,廣大農民受教育程度普偏低,教育基礎設施落后是一方面,而教育未受到重視是另外一個重要原因。要注重小孩的教育問題,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知識和技術是實現發展的重要且普遍的途徑,只有學習好的技術、知識,才能夠有更多的機會獲取經濟上的長足發展。
2.要充分利用國家脫貧扶助,想辦法轉變可取的經濟來源。國家扶貧是暫時的政策,不能依賴于此,等著國家的扶貧救助,需要通過國家的經濟補貼加上自身的努力,去獲取相關的技藝或者形成有效的經濟來源,實現自身的經濟突破和發展。
3.要配合當地政府完成政策落實,不能只看眼前利益。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程,很多當地農民形成了固定的觀念,要求政府分發扶貧基金,而很多政府可以集中資金完成當地區域經濟改造,增加經濟來源的多樣性,從而能夠惠及到更多的農民百姓。
扶貧工作是項偉大而任重道遠的工程,需要國家、政府及扶貧對象堅定不移的意志堅持,持之以恒的政策幫扶和經濟投入,自我更新、努力突破的不懈奮斗。當然,扶貧攻堅工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苦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各參與者持之以恒的奮斗和努力。相信在各方的共同的努力之下,扶貧攻堅工作會得到快速有效地推進和展開,扶貧工作會取得更偉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