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福萍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內部審計指導中心,云南 西雙版納 666100)
當前企業發展過程中與國家經濟發展的關聯越發緊密,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個體企業,甚至是跨國企業和國外注資企業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一定的地位。2008年的金融危機使全球經濟發生了大范圍的視情況,這也讓各國企業都對其自身的內部結構運作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和優化。一般來說,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是左右企業財政問題的一個有利手段,企業財政問題不僅反映出其審計制度的缺陷,也使得企業財政收支狀況變的越發不明朗,由此看來企業存在的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想要長足發展更是無從談起,所以更需要在發展過程中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進行有效統一,力爭減少企業存在的財政問題。
所謂內部控制審計就是企業內部進行企業整體的監督和業務內容控制的有效過程。這一過程中主要是對企業當前存在的現狀進行問題分析,再結合問題產生原因判斷相應的解決措施。可以說目前的內部控制審計是通過對內部控制制度的審查和分析,進而判斷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是否能夠滿足企業現有情況的需求,內部控制審計對于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也正是如此,內部控制審計對于企業經營管理和經濟效益的提升有著直接的促進作用[1]。
在內部控制審計的實施過程中,首先要對企業的崗位職責與權限進行分析,從而為企業建立起科學的監管制度,其次內部控制審計也要通過對企業內部學習的判斷來分析企業內發生的財政問題現象,最后,內部控制審計需要依托企業現有的內部監管措施來判定解決措施是否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能否對企業未來的經濟發展進行良好的監管和調控。
財務收支審計的本質就是判斷監督企業單位的經濟活動是否符合國家法律規定,是否真實可靠。一般來說財務審計都是對企業在每一個階段內的財務情況以及經營現狀進行審計,并進行客觀性的判定。一般來說財務收支審計主要是對收入的合法性進行審計,其次是要對企業是否存在偷稅漏稅情況進行評價和分析,第三是要核查企業收入支出是否具有有效憑證,第四則是需要通過相關票據的存根來檢查企業收入與賬目內容是否相符[2]。
內部控制審計可以說是企業經濟問題表現的一種反映,對于企業內部結構的運營情況有著直接的監管權限,可以說內部控制審計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進行時刻監管和督導的直接核心。而內部控制審計結果的體現就是企業能否進行正常運行。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融入經濟發展的大家庭,但是一些企業在內部結構上本身并沒有進行過多的研究和構建分析,這就使得一些企業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一定的結構比例失調和運營紊亂的現象,間接導致企業所在領域出現了一定的不協調,最終使得企業由于資金無法及時周轉而導致倒閉。從我國企業發展的現狀來看,一些無法實現可持續性發展的企業大多存在內部控制審計工作沒有得到實踐,管理者無法判斷出企業未來發展的存在問題,對于內部控制審計的作用也沒有足夠重視的問題。所以在這一背景下,企業管理者更需要調動其主觀能動性,對于企業的運營情況進行監督,從而及時發現相關問題并調整。可以說內部控制審計對于企業來說已經成為企業的內部運作核心,與企業的發展有著直接關聯。
財政收支審計的本質是上級對于下級財政收支情況的審計,從某些程度上來說財政收支審計似乎與企業發展沒有直接關系,但是事實上,下級財政情況是企業的支撐,上級審計內容就是對下級財政情況進行審計,所以這就表現出企業財政收支情況與企業經濟發展的好壞有著直接關聯。如果企業能夠得到較好的發展,財政收支情況就會相對較好,而如果企業沒有得到較好的發展,財政收支情況就會出現赤字。財政收支審計就像是財政收支與企業之間的一個連接節點,財政收支審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將企業出現的財政丑聞扼殺在搖籃中,使企業在公平規范的政治市場中進行發展,并確保財政收支的透明化。
從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的個體化特征來看,二者在實際工程中雖然并沒有具備相同的特征內容,在實際過程中也需要區別對待,但是從二者的審計結果來看,將二者進行結合具有著一定的可行性。
首先,雖然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概念特征以及評價內容都并不一致,但其最終目標都是為了企業能夠得到良好發展,從而對企業資產的合法性和真實性進行評價,確保企業發展過程中資產能夠得到合理化增長。在這一過程中看來,企業如果能夠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就可以讓企業在資產評價方面減少錯誤的發生,也能夠在評價過程中為企業發展目標的制定提供相應的科學依據。
其次,內部控制審計的流程與財務收支審計的流程二者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審計工作的本質都是要分析企業當前所處的財務狀況并進行分析評價,所以在二者的審計過程中,完全可以先進行企業流動風險的審計,在對內部控制情況進行測評,所得的測評結果在整合都可以有效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與準確性。另外,財務收支審計本身作為內部控制審計的主要依據,內部控制審計需要財務收支審計作為審計過程的補充。內部控制審計主要是輔助企業管理者能夠對企業在財務收支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探索,所以由此來看,財務收支審計與內部控制審計相輔相成,二者如果能夠達到有效結合將會對企業的發展有巨大的助益作用。
《內控審計指引》中明確規定:我國注冊會計師可以單獨的進行企業內部審計,同時也能夠整合財務報表審計和內部控制審計,企業主要面向財務收支審計工作。雖然兩者的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內控審計指引》中的相關規定,但是由于企業在內部控制審計過程中,往往會存在內部控制審計開展不全面的情況,由于有人員方面的限制,參與審計的人員要處理大量的財務收支審計工作,這就使得審計項目的全面性無法得到保障。所以為了提高企業在財務收支審計方面的效率,內部控制審計需要盡可能的一次性完成,減少重復升級的可能性,而且在提高審計效率的同時也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審計開支。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達到結合之后,其審計步驟可以先由企業管理層制定科學可行性的審計目標,再判斷審計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的風險情況,經過這次審計操作后,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結合的基礎上規劃整體的審計方案,分析審計方案合理性,結合企業審計過程中發現的經營風險和問題進行針對性措施的開展,使企業在經營過程中能夠確保合理性和合法性。企業審計工作的本身是為了促使企業能夠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所以在進行重要項目的審計過程中,應該進行相應的風險測評,而且要將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收支審計在整體化的流程過程中減少重復操作出現的可能性,降低審計對企業管理的影響。
從當前我國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財政收支審計是一切審計工作的基礎,也是一些審計工作的前提,而內部控制審計則屬于審計工作的延伸,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企業在不斷的進行現代化管理模式的構建,但是也有許多問題已經出現卻還沒有良好的解決對策,所以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政收支審計的結合過程中,也存在著諸多問題。從財政收支審計方面來看,企業的發展問題與經營缺陷會明確的顯現出來,而內部控制審計則是基于這些顯現出的問題來進行有效解決對策的探究,從而促使企業在管理制度方面能夠更加健全完善,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相應的保障。一直以來內部控制審計模式都與財政收支審計模式互為補充,雖然工作流程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二者依然可以發揮良好的監督管理作用。內部控制審計從審計目標上來看主要是對企業資產來進行審計,同時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使得內部控制審計在審計過程中具有更高的針對性。財政收支審計則是對財務報表進行相應審核,通過對靜態資金狀況進行了解來評估存量資產情況[3]。
根據國家內部控制相關規章制度的規定,一般情況下審計人員不僅要對企業進行系統化的內部審計,也要與財務報表內容相結合,對整個的審計工作進行有效的整合。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內部審計可以單獨開展,也可以與其他因素相結合進行開展。由此看來,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相結合,從根本上來講滿足國家相關規章制度,雖然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內部控制審計還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例如審計時間存在問題,審計人員的個人問題等等,這些問題都會使得審計小組的審計人員數量不足,在進行系統審計工作時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而對于財政收支審計來說,不僅工作內容復雜而且工作量較大,所以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結合過程中,更應該注重各項內容的實際審計規范,避免重復審計發生,在進行內部控制審計時,盡可能做到一次完成保質保量。與此同時也需要充分認識到內部控制審計的本質,明確財政收支審計特征,確保審計人員在進行綜合性審計的過程中能夠明確二者在目標和流程方面的差異性。所以操作過程中更應該對報表內容進行整合,合理規劃審計業務的實踐操作量,杜絕審計不過關現象,與此同時也需要在工作量更大的財政收支審計方面不斷豐富報表內容,進而降低審計成本,使企業在財務管理方面創造良好的管理條件,盡可能的發揮其審計作用,促進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有效融合[4]。
內部控制審計的監督作用主要是幫助企業在管理過程中明確判斷利弊情況,并輔助企業制定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提升企業管理實際效率。在現實背景下將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相結合也可以優化整體性審計效率,從而減少審計成本支出,為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提供良好的理論依據。可以說在現實背景下,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結合已經不只是企業在審計方面的發展前提,更是突出體現財務審計過程的良好開展與高效的工作效率的關聯。所以為了促進內部控制審計財政收支審計的工作效率,首先就要明確審計相關步驟,制定科學合理的審計流程,從而最大限度為審計工作的開展提供相應保障。一般來說,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結合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要制定相應的結構性方案,完善相應的審計操作。在整體的財務審計過程中,審計人員必須要對內部控制審計工作的內容進行明確,從而在這一背景下對財務收支審計的相關內容進行完善,使審計結果更具備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展開相應的風險評估,對于可能存在的風險因素要盡可能的進行預防,最大限度減少審計風險的產生。
其次要在開展財務審計工作的過程中,明確認知內部控制審計的內容,并且對財政收支審計的內容進行相關內容的完善,通過結合新的審計方案,及時與企業管理層進行溝通,對于審計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探索,使企業經營管理問題浮出水面,針對當前發生的問題與風險進行對癥下藥。
最后,在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收支審計的結合過程中,相關審計人員必須對于重點項目內容進行相應的關注,在一些涉及到大額資金的任務中,必須要有效應對,通過展開相應的風險管理來為審計工作奠定良好基礎。而且在內部審計問題過程中,必須要采用多種形式來進行審計模式的判定,同時在審計過程中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礎。另外對內部控制審計的問題也要充分實行財政收支審計模式相結合,對于存在一些問題的企業要進行及時處理,避免審計內容的重復性操作,促進內部控制審計與財務分支審計的融合[5]。
企業開展內部管理工作時,需要對其內部控制審計管理方法進行不斷創新,并正確認識到財務收支審計的作用,將兩者融合到一起,充分理解相關概念,使兩種審計方式能夠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并形成一定的制約作用。作為審計相關工作人員,要對自身素質進行不斷提升,對內控體系的建立及完善進行不斷改進。在此基礎上,發揮監督管理機制的效果,顯著提高審計工作質量。從企業內控管理角度,對內審工作進行不斷強化,并與財務收支審計進行密切聯系,從而突出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為審計工作設計更為完善的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