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偉 馬維娟
(遼寧省氣象局,遼寧 沈陽 110001)
此次個稅改革的重點是將個稅起征點提高至5000元,將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和特許權使用費4項所得納入綜合征稅范圍,設立專項扣除,優化調整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等。企業要在新的稅收環境下進行合理的稅收籌劃,降低風險與成本,保證經營效益。
這是此次改革對企業最直觀的影響。代繳個稅的企業將會面臨著更為復雜的計算、統計和申報程序。比如,新個稅法增加了子女教育、贍養老人等六項專項附加扣除項目,由公司代繳個稅的員工要向企業提供相關的專項扣除信息[1]。在較大的企業中,員工數量眾多,情況不一,且個稅計算復雜,工作量大,導致信息收集與整合較為困難,容易出現混亂影響效率;并且,作為扣繳義務人,企業要對員工提供信息進行保密,并要保證員工專項扣除費用的真實、合法、有效。
首先,此次新個稅法案改動較多,員工個人薪資的調整和計算方法改變,獎勵機制革新,企業原有的個人所得稅籌劃、繳納方法已經不再適用,企業需要組織稅務人員進行學習,指導個稅扣繳工作,規范納稅流程,還要對個稅籌劃進行調整,工作較為繁瑣,因此相關用工成本也會增加;“居民員工”和“非居民員工”兩個新定義的加入,也對跨國公司員工個稅的核算與申報上增加了不小的難度。其次,五險一金統一由稅務部門征收加大了監管力度,企業為不足額員工繳納社保的情況將逐漸改變,但是會導致企業實際的人工成本不斷增加。
新個稅法修改較大,且企業對新個稅法了解不夠透徹,這使得個稅籌劃中一些潛在的涉稅風險難以被發現。例如,新個人所得稅法規定:“個人與其關聯方之間的業務往來不符合獨立交易原則而減少本人或者其關聯方應納稅額,且無正當理由,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2]。也就是說,如果個人老板借款給自己的企業使用,不收取利息,將來很有可能會被稅務機關進行反避稅調整,需要補交20%的利息個人所得稅。
一些老舊的、不合理的稅務籌劃也增加了企業的涉稅風險。新個稅法規定“居民個人控制的,或者居民個人和居民企業共同控制的設立在實際稅負明顯偏低的國家(地區)的企業,無合理經營需要,對應當歸屬于居民個人的利潤不作分配或者減少分配的,稅務機關有權按照合理方法進行納稅調整。”根據這一規定,若某中國稅務居民,持有一家離岸公司并在海外銀行開具賬戶,該賬戶當年的利潤累積在賬戶中不對個人做股息分配,稅改前不需要繳納個稅,而稅改后,稅務局將對賬戶內的所得進行納稅調整,繳納20%的個人所得稅[3]。
若企業能夠輕裝上陣,精簡員工,靈活用工,則可減少社保費用的繳納支出,降低用工成本。企業要根據各崗位職責的不同,合理且靈活地選擇用工方式,比如雇傭非全日制員工,招收在校學生作為短期實習生,聘用自由職業者等,則無需為他們承擔社保費用,也可以通過勞務派遣降低人力成本。以兼職貓為例,兼職貓通過自由職業者結算模式,即由中間平臺代繳至稅務機構,合理地將人員固定的崗位變成人員流動的崗位,大大降低了人力消耗和用工成本,如此一來,企業就可以將人力集中到生產與業務上。這種調整用工方式、靈活用工的方式值得需要大量人力的行業借鑒,如餐飲業、零售業,既可以提高效率,又能大大節省人力成本。
首先,企業必須充分了解個稅申報的復雜性,改善與精簡內部操作流程,如更新或開發新的計算與申報軟件,降低出現錯誤的幾率;同時,規范個稅的相關申報與審查工作,嚴格執行個稅的代繳工作,降低企業的稅務風險。其次,企業要合理利用新個稅法中的規定。合理利用全年一次性獎金的稅收政策:企業要掌握獎金的增減變動對應納稅所得額的影響,將獎金數額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也可以將獎金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按獎金發放,一部分合并進工資。總之,企業要持續關注后續出臺的各項具體規定與標準,同時注意按后續規定留存必要的扣除憑證及證明文件,依法納稅,合理進行個稅籌劃。
個稅改革使原有的薪酬結構不再適用,企業要根據新個稅法規定、當下的市場給薪規律、企業支付能力等多重因素,優化薪酬結構。首先,企業要調整員工激勵與薪酬福利策略。新個稅法規定:“員工的半年獎、季度獎、先進獎等,一律與當月工資收入合并,按規定繳納個人所得稅,不享受與全年一次性獎金相同的優惠政策;不屬于按國家統一規定發放的補貼津貼,不屬于臨時性生活困難補助性質的支出,如企業從福利費中發放給非貨幣性集體福利(如粽子、月餅);給職工發放的節日補助、通訊補助、交通補貼等應納入工資總額計征個稅。”所以,企業有必要建立新的福利制度以激發員工積極性。其次,由于此次改革調整了個人所得稅稅率結構,企業應該重點分析不同檔次員工薪酬所受影響,有針對性地進行個稅籌劃。企業可以利用臨界值,小幅降低薪資處于不同檔次臨界值的員工的工資,達到合理節稅的目的。
雖然個人所得稅調整較大,但企業完全可以通過個稅籌劃,增加員工的可支配收入,調動員工積極性,同時可以減少企業納稅支出,優化薪酬結構,加強內部控制,實現企業良好發展。但是這也并非易事,企業一定要根據自身情況和法律規定進行個稅籌劃,不能為了降低稅負而違規違法避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