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鋒
(中共銅川市委黨校,陜西 銅川 727031)
新《環境保護法》的修訂明確了不同主體之間權利和義務的關系,使我國的環保事業實現了一定的突破。新的《環境保護法》為我國環境治理開創了新的模式,重構了現行環境利用的關系。相較于舊法偏重于對企業的管制而言,新法強調了政府、司法機關、企業和公眾協同發力,共同參與治理。新《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對于四大主體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文主要從企業視角,探究新《環境保護法》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所造成的影響。
在舊《環境保護法》中對于政府的監管責任并沒有過多的規定,且對于企業的管理方式不夠多樣化,對于違法企業的懲處力度遠遠達不到企業遵守法律所需的花費,造成了違法成本遠低于守法成本的狀況。而新《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企業在環境保護方面所要承擔的責任,并且加大了對于企業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保障了企業的義務與責任都在企業可承擔的范圍內。具體而言,新《環境保護法》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產生如下的影響。
新《環境保護法》明確規定了“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于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睂τ谄髽I關于環境保護的責任和義務規定比舊《環境保護法》更加嚴格,這也就導致了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中要想合乎法律規范,就要面臨更大的壓力。當前,有很大一部分企業執行的環保標準遠遠低于新《環境保護法》所制定的標準,這就導致了相當大一部分企業需要面對標準提高所帶來的壓力。同時,新《環境保護法》中“環境保護責任”制度和“生態保護紅線”制度規定了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必須將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放在首要考慮的位置,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導致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相較于舊《環境保護法》時代受到了更多的制約。
新《環境保護法》增添了一項極具震懾力的規定,即“按日連續處罰”規定。就是說當企業違法排放污染物,損害環境安全,受到了處罰并責令改正的情況下,對于不服從處罰、拒不改正的企業,將由對其做出處罰決定的單位,根絕企業拖延整改的時間,按日對其處以原處罰數額倍數的處罰。這項規定極大的增大了對企業的處罰力度,提升了企業違法成本。
并且,新《環境保護法》在對違法企業的處罰和監管方面賦予了環保部門更大的權力,比如可以對企業因造成污染的生產設備進行查封和扣押。對于超標排放污染物的企業,環保部門可以責令其限制生產,甚至是停產整治。對于情節嚴重的,在報經政府批準后可以責令其停業、倒閉。在新《環境保護法》下,企業如果不想被處以“按日記罰”的處罰甚至是停產、停業,就必須遵守法律法規,減少污染排放,使其符合規定。
新《環境保護法》規定,開展對于有可能對環境產生影響的項目時,要依法進行環境影響預評估,對于沒有依法進行環境影響預評估的項目,不能夠開工建設。在這項規定下,企業在項目開工前,就必須增加一個預評估環節,生產經營的成本也就相應的增加了。并且,新《環境保護法》還規定了有污染物排放的企業,必須對環境保護建立起完善的責任制度,對于企業的負責人和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有了明確的規定,企業在項目后期的環境保護方面也會增加相當大的一部分支出。同時,新《環境保護法》還加強了企業的建設項目在環境審批時的責任,極大的增加了企業在違法處罰方面所要承擔的數額,這些加劇了企業的生產經營中的財務風險。
新《環境保護法》要求企業要公開其污染排放中的各項信息,例如,污染物的名稱、污染排放的具體方式、污染排放的總量和濃度、有無超標排放的情況,以及企業在污染防治上的具體措施和成效等。同時還規定了企業項目建設之前,要向可能會受到項目影響的社會公眾說明實際情況,并征求公眾的合理意見。通過這兩項規定,有效的滿足了公眾對于企業污染排放的知情權,將企業有關環境污染方面的信息公之于眾,也極大的增強了公眾對于企業環境保護的監督力度。
新《環境保護法》對企業生產經營的影響除了以上四個方面外,對于企業還有其他方面的限制。比如,明確規定了要建立社會誠信檔案,并將企業的在環境方面的違法記錄計入到其中來。同時,及時的向社會大眾公布失信和違法名單。將對于企業在行政方面的風險,轉化為商業風險和聲譽危機,以此來倒逼企業依法開展生產經營活動。新《環境保護法》還規定,當公民的合法權益受到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影響或者是發現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有違法違規的現象時,公民可以通過社會組織向國家機關提起公益訴訟,保障了公民能夠通過有效渠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這也使得企業因污染排放和環境保護問題被提起訴訟的風險增加,有了這個風險的警醒,企業能夠更加自覺地約束自己的生產經營活動。
綜上所述,新《環境保護法》的修訂對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言,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這些影響都是在促進企業的生產經營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雖然在短期內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較大的沖擊,導致企業利潤受損甚至虧損。但是,合法合格的企業只要堅持下來,完成了產業的轉型,就一定會轉虧為盈,取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的管理者要意識到這一點,要將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經濟效益有機結合在一起,爭取在創造社會財富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做出一份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