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春菊
(大方縣實驗高級中學,貴州 畢節 551600)
在高中政治學科中,核心素養主要體現在學生的政治覺悟、道德情操、理想信念和學生學以致用能力等方面。國內外學者對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性和重大意義早已達成共識,關鍵是如何將核心素養推而廣之,促使其盡快落地生根。政治課堂歷來是立德樹人的主陣地,政治教師作為課程改革的排頭兵,必須加強學習領會新思想、新精神,大力創新工作方式方法,著力提升政治課堂的科學性與人文性,以更好地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和提升。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教師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進而達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之目的。基于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一些體驗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拓展視野,活躍思維。例如,在解釋“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用“紙上談兵”“馬謖失街亭”“荊人涉澭”等典故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思考,先是如何運用教材知識點分析這些行為失敗的原因,再結合生活思考正確的做法。或者選舉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共同討論來鍛煉思維能力,理解知識點。例如,讓學生思考“一場世界名畫齊聚的名畫展,忽起大火,我們應該先救哪一幅珍貴名畫?”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議論后,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切合教材主題的答案,即先把離窗口、門口最近的畫救出來。通過這樣的例子來讓學生理解,做事情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要善于在運動、變化、發展中去把握實際。
高中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判斷力,對待國內外發生的大大小小的新聞事件已以能夠發表一定的見解,他們也樂于去探討這樣的熱點。在政治教學中,教師可以針對一些社會熱點提出問題,設置情境,在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中潛移默化培育核心素養。例如,在講解“稅收”時,拿出“范氏偷稅案”作為教學事例,引導學生思想正確金錢觀、義利觀,理解權利與義務和統一,明確稅收和強制性與固定性,由人及已,反思自我,在探究中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樹立起納稅人意識,支持國家稅收政策。又如,以“數博會”的召開為話題,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貴州如何運用大數據建設大美貴州,共圓復興大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知識的局限性,對事物的理解也存在局限性,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往往會有片面性。因此,社會熱點的討論中,教師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紅線,引領好問題交流的走向。
要做好核心素養的培育工作必須得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教師可以通過組織靈活的課外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例如,在講“神奇的貨幣”一課,可以要求學生在課外了解第一至五套人幣的發行問題,或者思考新四大發明之一的移動支付對貨幣發行與流通的影響。又如,在講到“多變的價格”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對學生食堂飯菜的的價格進行跟蹤調查,并形成一個初步的調查報告在接下來的課堂中進行展示。通過此類課外活動,學生不僅可以加強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還可以鍛煉實踐能力,提高人際交往能力。
積極開展時事政治教育,引導樹立科學“三觀”,不斷增強學生對民族、對國家、對黨的政治認同感是政治課的歷史使命與擔當。2017 年,我們成功召開了“十九大”,明確提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每年3 月份是全國“兩會”時間,全社會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馬克思誕辰200 周年、“五四”100 周年、建國70 周年、五位一體、四個自信、脫貧攻堅等時政熱點與名詞,必須是也應該是政治課堂的主色調。試想在政治課堂上學生不能理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要與不平衡和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政治課堂后學生對《新聞聯播》依然敬而遠之,如此這般,政治課休矣。故作為一名政治教師,我們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學習好運用好新思想,在課堂上正確引領學生理解和把握最新的政治發展方向,塑造和培育學生高度的思想自覺和政治認同感。
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這正是政治學科公共參與核心素養由來的基礎。公共參與要求學生具有全心全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精神,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集體意識。因此,在個人的政治教學中,我增加了實踐活動的內容。例如,在學習“民主管理”的內容后,我會要求學生到自己的村委會,居委會去實地走一走、看一看、研一研,在學習“人民代表大會”的知識后,我會要求學生去采訪身邊的縣人大代表(學校里在當選的縣、區人大代表),在學習“我國政府受人民監督”的知識后,我會要求學生在街道采訪和與路人交談中,去了解到“我有問題問總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和政協委員直通車”“群眾來訪接待室”等收集民意的渠道。豐富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有利于學生理解所學的政治知識,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識。
總之,在核心素養視野下,對于我們高中政治一線教師而言,如何通過創造性的教育教學工作培養出一個個具備政治認同感、理性思辨意識、法治觀念和公共參與精神的學生,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用心、用情、用智去豐富課堂、引領課堂、打造最好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