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玉
(陜西省漢中實驗小學,陜西 漢中 723000)
邏輯思維能力是指人們在認識的過程中,借助概念、判斷推理等形式,主觀的認識客觀現實的過程。數學本身就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它與人們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但小學數學中有很多抽象的定義,這對小學生來說,通過直觀講解,將這些定義理解透徹很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對學好數學有很大的幫助。
新課改強調素質教育,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孩子的能力,這于新課程改革的發展理念相契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初中數學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越來越密切。因此在小學教學活動中,老師可以將題目引入生活當中,去幫助學生理解。如乘法的學習,學生面對單純的乘法計算,他們可以根據乘法運算的規律,快速計算出正確答案。如200×5×6=,學生可以快速計算出答案6000,但老師將這些數字放進應用題中,有些孩子就可能做錯,例孫伯伯家的蘋果今年大豐收,孫伯伯將這些樹的果子摘了下來,放到市場上出售,已知孫伯伯家有7棵蘋果樹,今年有5棵果樹已經結果,每棵樹上可采摘200斤蘋果,每斤蘋果可賣6元,問孫伯伯家今年的蘋果賣了多少錢。老師如果按照傳統的講題思路,先引導學生讀題,后列出相應的算式,計算出答案即可,但是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
老師在講解時,要讓學生理解每個數字所表示的含義,如“7”表示孫伯伯家一共種了7棵蘋果樹,“5”表示孫伯伯家今年有5棵蘋果樹結果了。這一步要引導學生自己理解,讓學生在充分理解題意后再進行計算。如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就是在“7和5”這兩個數我們要用哪個,怎么用。一旦學生理解了每個數所代表的具體含義,就可以輕松的列出算式寫出答案了。
小學數學應用題當中,很多題目與上一題類似,中間摻雜著部分干擾選項,作為老師,就要引導學生將應用題放到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去,讓學生充分讀懂題意再計算,這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也培養了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清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對于任意一個知識點,既要想到它的基礎知識,還要考慮它與后面知識之間的關聯。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推導新的知識。同時將新舊知識進行比較,區分兩者之間的不同與聯系,引導學生形成自己的知識網絡體系。如六年級數學中有關圓柱的知識點,圓柱的體積公式是V圓柱=Sh,而S=ΠR2,此處的S 表示圓的面積,h表示圓的高,所以圓的體積公式又可以表示為V圓柱=ΠR2h。后面有關圓錐的體積的公式的學習,老師要引導學生歸納兩者之間的聯系與區別。V錐=1/3Sh,S=ΠR2,根據計算與觀察我們可以歸納出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可以將圓的面積與圓柱、圓錐的體積聯系起來,有助于學生將零散的數學公式聯系起來,通過一個基礎公式,推導出其他變形公式,并根據題目的要求選擇恰當的公式。如我們得知圓柱的底面積,我們就用V=Sh,知道了圓柱底面圓的半徑,可以用V=ΠR2h,如果題目告訴了我們底面圓的直徑與圓柱的高,求圓柱的體積,我們可以通過圓的直徑計算出底面圓的半徑,在將半徑帶入V=ΠR2h,根據這個公式計算出圓柱的體積。在學習過程中,數學老師要引導學生進行的遷移,根據題目所給的要求,選擇合適的公式,既方便了學生的計算,在一定層面上也培養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小學數學課堂上,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多感官參與,通過這樣的方式加深學生的理解。在數學課堂上,老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內容,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探索相關的理論來源。老師給學生動手的機會,也有利于消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
如學習有關三角形的相關理論時,課本上有這么一句話“三角形具有穩定性”由于這句話過于抽象,學生就會產生疑惑,為什么正方形與長方形沒有這樣性質,基于這種情況,老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材料:木條、釘子。讓學生分別作出一些三角形、正方形、五邊形等,讓學生自己拉動圖形的邊,觀察圖形有什么變化,經過測試,我們發現無論怎么移動,只有三角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的學科,在學習過程中需要學生有較好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就要求數學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激發他們的的學習思維能力,為更深層次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