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琦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山壩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00)
引言:數學作為一門最基礎的學科,是每個學生從上學就要學習的。它的重要性在于:它并不是簡簡單單地會計算,還要掌握數字結構、變化、空間等這些需要邏輯性強、思維結構清晰的知識點。而生活化教學恰恰能克服這種“棘手”的學科。將實際生活中的例子運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引導學生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里去。
莎士比亞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可得益”。無論學習什么,興趣都是最好的驅動力。而興趣則是源于熟悉的事物,所以從生活中尋找數學現象是能夠學生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
例如,在小學一年級數學“鐘表讀數”的教學時,老師應該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觀察家里的鐘表是什么樣子的、鐘表上面都有什么等等一系列關于鐘表知識的小問題。上課時,教師應準備不同形狀的鐘表,比如橢圓形、三角形、正方形、圓形等;先讓學生回答之前布置的內容,然后問學生“同學們,老師拿的這些鐘表和你們家的一樣嗎?”。這個時候問這樣的問題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的回答也肯定不一,不免會產生爭論。當學生情緒高漲時,教師應再拋出一個問題“那這些鐘表表示時間會一樣嗎,是圓的快還是方的快”。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無論什么形狀的鐘表,每走一小格都表示相同的時間,都是一秒鐘”,也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學到了知識【1】。
很多人都說,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一個人對某件事情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才會有動力去探尋,去挖掘這件事的真諦。對于學習數學來說,它也是這樣的。然而興趣大部分來自對生活的熱愛,有熱愛,才會投入。因此,生活化教學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起到了主要作用。
俗話說“一切藝術都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學習數學又何嘗不是一種學習的藝術呢。將身邊熟悉的例子帶到課堂上,減少學生對課堂的抵觸,營造愉快的課堂氛圍是教師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有效手段。
譬如,在將“長方形和正方形”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先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長方形和正方形嗎?你們看看教室里那些物體是有長方形、正方形。”教師組織學生小組討論,看那一組學生找到的物體多,并獎勵該組同學,從而激勵其他學生。然后教師在黑板上畫一個正方形,再畫一個寬等于剛才的正方形,長比該正方形稍長的正方形,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看看哪個是正方形、那個是長方形。怎么分辨的?”這樣教師就能向學生引導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異同點”這個知識點,既不顯得刻板,又易于學生接受。
一個優秀的教師不在于個人的學歷背景,還要看其教育方法,而這教育方法正是從課堂的教學氛圍體現的。能夠“上得了課堂,舉得了生活例子”的老師才能更好地創造出讓學生主動學習的課堂氛圍;適當地給學生一些鼓勵和激勵幫助學生肯定自我,發現自我,以此讓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使師生關系不是處于緊張狀態,才能很好地活躍課堂氛圍。
數學屬于基礎教育的一門學科,但是它不能局限于應付考試,還應當將其運用到生活里。司馬光曾說過“學者貴于行之,而不貴于知之”。意思就是,學習的人是要將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際,而不是只學習理論知識。所以說,能夠將理論知識實踐到生活中才是學習的最理想的結果。
例如,在教學“分數”知識點的時,教師把基本知識講授完之后,準備一瓶礦泉水和幾個小杯子,然后提問“同學們,你們在家有沒有給客人倒過水,倒水的時候又是怎樣分的呢?現在老師這里有一瓶礦泉水,誰能幫老師把水倒進杯子里,但是要保證每杯水一樣多,而且瓶子里不能剩下水。”學生分完之后,教師還需接著問該學生“一杯水是一瓶水的幾分之幾呢?假如我再給你一個水杯,那又該是幾分之幾?”這反復地與實際聯系,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2】。
總之,老師應該把講完的知識帶到生活實際中,讓學生得到實在性的熟悉知識點,鞏固知識。“學以致用”才能把空洞的知識具象化,才是讓學生準確地掌握。
總結:簡而言之,生活化教學是一種“平易近人“的教學方式,易于教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也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知識,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除此之外,生活化教學還能促進師生之間和諧融洽地相處。雖然數學確實是門很難學懂的學科,但是教師采用像這種將生活與教學互融的教學手段,再加上學生積極的配合,一定會克服學習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