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靜
(江蘇省宜興市東域小學,江蘇 宜興 214200)
現化教育理論要求教育活動不僅要傳授學生文化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特別是對低年級小學生的美術教學中,必須要從多相方面著手,增強實踐教學,將理論聯系實踐,從小事著眼,全面闡述現代化小學美術教學理論,有效培養小學生的核心美術素養。
所謂核心素養,指的是學生為了實現終身發展和適應社會實踐所需要具備的最基本的品格和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這種品格和能力主要體現為五個方面: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和文化理解。
小學生年齡較小,見識較少,能力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要想真正把握色彩,就必須努力磨煉技藝。對于小學生來說,春夏秋冬四季的色彩變化是他們熟悉的內容,但是他們對色彩的專 業認識卻感到陌生,難以對色彩形成正確的認識。小學美術課程中的色彩教學為學生提供了認識色彩、感受色彩的機會。小學美術教學中的色彩教學主要是指美術教師借助色彩刺激學生的視覺神經,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
首先,要提升相關人員對小學美術教育的重視程度,應當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學校有關領導應當起到帶頭作用,明確美術教育對小學生個人素質發展的重要作用,消除“主副科”觀念,確保美術教育和其他學科在校方整體教學規劃中保持平等的地位。
第二,根據筆者日常和其他美術教師的交流經驗,很多美術教師自身也不重視美術教育工作。因此,身為美術教師,應當從自身做起,及時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提升對所教學科的重視程度及教學熱情,將新課標要求的“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理念貫徹落實,從而有效提升教學質量及教學效率。
第三,教師應當引導小學生逐步提高對美術的重視程度。美術教育不僅是單一地傳授給學生繪畫技巧,更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創新能力及動手能力等綜合素質。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逐漸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逐步意識到學習美術對其自身成長的重要性。
其次,要加強小學專業美術教師隊伍的建設。美術教師專業水平及專業教師數量是決定小學美術教 育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學校必須重視及加強師范類美術專業、美術教師隊伍的建設培養工作
最后,教師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在教育不斷改革的大背景下,小學美術教師應與時俱進,不斷進行自我提升,并對自身的專業化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因此,美術教師需要強化自身的發展意識、樹立積極的教學理念、增強自身的心理素質,避免在教學中受到外界干擾,并積極主動創新教學方式。另外,教師不僅需要積極參加校方組織的各類培訓,還要主動參加社會上有關美術方面的座談會、研討會等活動,進行深入學習,最終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在全面細致地分析小學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概念及特點的基礎上,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探索小學美術教學中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策略。
首先,設置問題情境,培養學生的圖像識讀素養。圖像識讀素養指的是對美術作品、圖形、影像及其他視覺符號的觀看、識別和解讀能力。通過概念解讀我們發現,圖像識讀并不等同于簡單的藝術鑒賞,而是經過分析、比較、歸納、反思等思維活動,感知圖像的色彩、肌理、造型、空間等元素,從而把握圖像特點、理解圖像內涵、體會圖像美感、掌握圖像信息的思維過程。可見,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形成圖像識讀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設置問題情境,使學生的思路得到啟發、思維得到鍛煉,從而促進學生圖像識讀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其次,優化課前導入,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態度。所謂審美態度,指的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心理傾向,這是一種穩定而持久的審美價值體現。一般來說,審美態度包括對事物的審美價值的認識、對事物的審美情感、對事物美的感知、欣賞、評價和創造等行為傾向。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前導入的機會,引導學生在藝術作品鑒賞、藝術品加工工藝探究、藝術品制作流程學習等教學活動中認識美術中蘊藏的真、善、美,從而實現對學生的藝術熏陶,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態度。
最后,豐富課堂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創新能力。新課標要求小學美術教師以課堂活動為載體,使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培養和鍛煉,這與我們培養小學生核心素養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教師應該不斷拓寬課堂活動的思路、豐富課堂活動的形式,通過課堂游戲、小組討論、課堂演講、作品展示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創作,從而擺脫傳統課堂中教師機械講解對于學生藝術想象的壓制和創作思路的限制,實現對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美育對小學生的成長發展的積極作中其他教學方式無法替代的,因此必須要強化小學美術教學質量,培養低年組小學生良好的美術核心素養,在教學不斷探索和改革,有效推動小學美術教學發展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