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煥艷
(大方縣鳳山鄉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貴州 畢節 551613)
在社會發展、科技進步的今天,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人民群眾不再是只追求生活中的物質文化需求,而是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在農村地區,這種現象更加明顯。所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對扎實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建設、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那么到底應該如何具體的去落實這些內容呢?以下是具體方法的講述。
要給群眾的文化“菜籃子”多加點“料”,首先要做的便是提高群眾文化“菜籃子”的質量。【1】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和政府的大力倡導,我國各地都在加強落實文化惠民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是在不少偏僻的地方,尤其是每個省區的農村貧困地區,其文化惠民政策的成效還不是很明顯,對于這些地方的文化惠民政策的質量還需要一定的提高。就比如說,在農村文化建設中,“送文化下鄉村”的活動檔次和城市的相比,兩者的差距比較大,而且由于農村設施有所局限,其節目的表現和城市相比會比較落后、傳統,其節目不僅形式單一、內容枯燥,而且其文藝創作也是反反復復總是原來的內容,沒有新意。所以,要想真正做到提高群眾文化“菜籃子”的質量,首先要做的是必須提高農村“文化惠民政策”的質量,大力組織那些農村群眾參與一些他們喜愛的、又不失新意的活動,同時在嘉賓的邀請上,也請到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下基層給農民群眾們進行表演,從而將優秀的文化資源和優秀的文化產品向農村基層集中發展,讓老百姓們享受到真正意義上的“文化惠民政策”。
要給群眾的文化“菜籃子”的內容多加點“料”,我們還要做的是豐富群眾文化“菜籃子”的內容。近幾年來,隨著我國的“文化惠民政策”不斷深入發展,在我國各省各地的群眾的文化“菜籃子”相比與之前沒有推進“文化惠民政策”的時候明顯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豐富。【2】但是,在這豐富的內容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其中的一些存在漏洞的地方,因為豐富的內容不是很充分,存在片面性,使用事實上可供百姓們選擇的文藝節目和文化產品都十分有限,這和我國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的“文化惠民政策”的要求和百姓們的期待都相差甚遠。所以,這就要求各省各地,在繼續推動“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中,要著重把握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在文化作品的推廣上加大創作力度,豐富文化產品的種類,多為群眾的文化“菜籃子”提供一些有創新、有靈感、百姓們喜聞樂見的、帶有濃厚的家鄉情懷和鄉土氣息的文化產品,從而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同時,為了做到真正意義上的與群眾緊密聯系,精密結合,這也就意味著不僅政府部門要做好落實工作,群眾也應該積極的響應該項工作,兩者相互結合,相互聯系,共同發展。
在農村地區,因為文化類型的活動舉辦的機會并不是很多,所以久而久之就會和城市地區的群眾之間形成文化差異,為了積極落實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在農村地區的政府以及黨委部門也需要更加高度的重視文化活動,每年都組織一些積極健康的文化活動。舉例來說,為了響應紅色文化的主題,政府部門可以舉辦“紅色文化”的集中學習活動,同時在學習之后,為了讓群眾更加的了解文化,可以組織他們開展相關的主題演講比賽。再比如說,農村地區的街道墻面上空空蕩蕩的,可以在上面開展藝術性的創作與繪畫,圍繞著“文明示范一條街”的主題在墻面上進行宣傳繪畫的創建工作,這樣不僅可以豐富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還可以開拓群眾的視野。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一些現代化娛樂設施已經走進了尋常百姓的家庭中,在農村家庭中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了電腦或電視,能和城里人一樣欣賞到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節目。所以群眾也可以開始自發性的組織一些歌舞活動,這也為構建和諧美好的鄉村社會創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圍。
總而言之,綜上所述,為了給群眾的文化“菜籃子”多加點“料”,我國各地都需要加強“文化惠民政策”的落實力度,不斷提高文化惠民的質量、豐富文化產品的內容,群眾也要響應該項“文化惠民”的政策,積極主動的參與、了解更多關于文化方面的活動與內容,使得群眾的文化“菜籃子“變得更加豐富、更加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