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貴州省銅仁市第二小學,貴州 銅仁 554300)
引言:“互聯網+”時代,如何有效激發小學作文教學活力是需要語文教師們深思熟慮的問題,下面筆者主要基于自身教學經驗,就相關問題和實踐加以概述:
互聯網是一個囊括豐富資源的信息寶庫,可以給學生的作文寫作提供各式各樣的素材,基于互聯網技術,可以通過文字、圖片、音頻、影像等多元形式將一個五花八門、絢爛多姿的美好世界呈現在學生眼前。小學生正處在抽象思維發展的起步階段,比起固化無趣的語言講解,普遍更喜歡圖文并茂、影音結合的多媒體教學,因此在作文課上,教師要多多利用互聯網這一信息寶庫,為學生展現一個繽紛多元的世界。例如:在以“秋天”為主題的作文教學中,筆者便事先搜尋了一些有關秋天的圖片、影像,除了學生熟悉的飄落的樹葉、湛藍的天空、排成各種形狀的大雁,還有火紅的楓葉、盛開的菊花、成熟的果實、清晨的白霜等等。將這些景象在課堂上給學生一一展示,并播放《樹葉蝴蝶》、《秋天到了》等歡快的兒歌,為學生呈現真實自然的秋景、打造直觀形象的秋境,在這樣的寫作情境和氛圍中,學生可以拓展寫作思維,激發創作活力,思緒打開了,自然有更多東西可寫。
“互聯網+”時代,信息高速傳輸,社會一日千里,各種智能移動設備的出現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日新月異的改變,通過小小的手機便可以知曉各種社會熱點話題。語言文字在也隨之發展變遷,形形色色的網絡流行語層出疊見,與時俱進的時代意識和信息觀念從小學時期便要抓起。因此,小學作文教學除了要講解基本的寫作知識外,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累積更多互聯網流行素材,讓學生多多關注時事,多多學習一些流行語。比如說作文課上可以專門余出一小段時間同學生一起讀報紙、看報道,科普一些流行詞匯,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對新聞的看法,引導學生培養思考力,強化其作文辯證思維,如此學生才能寫出更具創新特色的新時代新作文。
此外,身處互聯網+時代,各式各樣的課程資源可以隨用隨取,教師可以基于作文教學實況,精心選取一些適合學生品鑒的優質文章,并將這些資源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上,構建同小學生作文水平相當的范文素材庫。如此,學生在作文學習過程中便可以根據作文要求,從素材庫中選取幾篇范文認真賞析,借鑒其語言表達技巧和文風特點,集思廣益,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文風,寫出更多優質的作文。
利用互聯網技術,學生可以在“想一下—說一說—改一改”的過程中親自參與作文評改,教師將要評改的學生習作投放到大屏幕上,同學生一同邊讀邊評改。作文中不同的詞語、句子、語段可以以不同的字體形式來標注,如可以適時改變一下字體的大小、樣式、顏色等,作文中的亮點部分用紅色加粗字體標注,有語病的部分可以用藍色字體標注,突出重點,吸引學生的注意[1]。并依循作文要求,同學生一起就作文中的錯字、標點、語病逐一修改,適時進行增減、刪除、變換等操作。在進行集體評改時,學生能更清晰地把握作文要求,并從中汲取經驗,發現亮點和不足,繼而對比自己的習作,及時裨補缺漏。此外,在人機、師生、生生三者間的交互評改中,原本固化、枯燥的作文評改變得機動有趣,也更有人性氣息,一方面可以強化學生的聽課踴躍性和寫作思維,另一方面也可以強化作文評改成效,助力高效寫作課堂的構建,可謂一箭雙雕。
在以往固化的作文課堂上,師生、生生間的交互空間較少,從本質來看,學生的“動”是被迫的“動”,是沒有自主性的“動”。有了互聯網技術的有機融入,作文課堂互動不再拘泥于小小的課堂,還延伸到了課前和課后,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有效提升。在上作文課前,教師可以把作文題目以QQ、微信、校訊通等渠道事先通知給每個學生,讓他們在課前認真審題,結合寫作要求自主思考、積極討論并搜集一些可用的素材,學生在課前有所準備,有了寫作自主性,寫作課上“心不在焉、無從下筆”的狀況自然也就少了。課下的交流互動更加多元深入,學生可以通過各種多媒體工具上網瀏覽并分享作文相關資料,和同學交流寫作心得和收獲,有問題也可以及時咨詢教師,基于多重方式、多個層面同學生、同教師展開多元互動,也使教師實現從以前的“助教”到現在的“助學”的身份轉換。此外,寫作課結束后,也有許多課上遺留下來問題需要及時總結和優化,此時便要再接再厲,教師可以在作文評改完后,就一些典型問題發表主題帖,讓學生做好自改和互改,如此,作文課堂互動不但是實時性、透明化的,更是延續性和全面性的[2]。
結束語: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應用互聯網技術可以助推小學作文教學的有序進行,但也需注意,過于依賴甚至完全依靠互聯網技術來教學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師需明確,互聯網技術僅僅是作文教學的輔助工具和補充手段,唯有把握好二者間的辯證關系,才能有效激發小學作文教學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