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興強
(云南省昭通市廣播電視臺 ,云南 昭通 657000)
黨的思想路線和群眾路線就是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一切從實際出發,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必須堅持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立足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點,立足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立足于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實際,立足于推進云南跨越式發展的現實要求。圍繞經濟建設中心,服務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把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人們生活帶來的新變化、傳遞生活變化的新信息、滿足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著力創新宣傳方式,反映群眾所想,群眾所需、群眾所盼,群眾所憂和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昭通電視臺在落實“三貼近”,提升電視宣傳媒體影響力的工作實踐中,重點推出了群眾身邊的新人新事,如《優秀基層干部鐘明斌》。記者在選材報道的角度上,注重反映了老百姓關心的問題,如《昭通北閘無公害蔬菜遠銷廣州及沿海地區》,把黨和政府的主張變成了人民的意愿。在節目編排上也安排大容量報道老百姓中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風尚。切實增強了新聞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拉近了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廣大新聞工作者要踐行“三貼近”必須緊緊圍繞發展這個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更好地服從和服務全黨工作的大局,最大限度地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善于從群眾期望、群眾利益、群眾關心的問題入手,找到與群眾生活貼近的最佳結合點,把堅持“三貼近”作為衡量宣傳報道效果的一個最重要的指標,以讀者、觀眾的立場和效果來衡量報道的宣傳價值。目前一些地方黨報黨刊、電視臺還仍然存在會議報道多,會議消息所占的比例較大,報道的形式單調、程序過多,許多指導性,可讀性很強,群眾非常關注的內容沒能得到充分的反映,使宣傳效果也因此大打折扣。但這些都是在改革和完善過程中的少數現象,2003年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研究進一步改進會議和領導同志活動新聞的報道問題,并通過了相關改進《意見》,昭通市委宣傳部就會議報道和領導同志活動的新聞報道也作了相應規定,提倡從會議報道中抓新聞,要求記者報道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內容,幾年來,昭通日報社和昭通電視臺積極從報紙的版面和電視的窗口畫面入手,將有的會議報道直接通過變換形式和角度,滿足讀者和觀眾的需要。外勤采訪記者的工作作風和寫作手法煥然一新,出現了蹲機關的少了,跑基層的多了,翻材料的少了,到現場的多了,空而長的稿件少了,短而實的新聞多了,泛泛而談的少了,研究問題的多了。提升了宣傳報道的可讀性和電視報道的可視性,如昭通市委政府召開的《全市烤煙生產工作會》、《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會》、《農業農村工作會》和《城市管理工作會》,記者就從不同角度,從老面姓的所想,所盼入手,跳出了過去千篇一律的會議消息和成天開會的會議鏡頭,如《推廣良種已成為今年烤煙生產的重頭戲》、《城市交通混亂狀況即將在近期得到有效治理》等在觀眾中產生了良好的影響。因此,新聞從業人員堅持“三貼近”,可以使報道產生更廣泛的共鳴,同時還可以充分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一方面能進一步密切黨報黨刊、電視媒體與人民群眾的聯系,拉近黨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另一方面能通過群眾的參與,提高宣傳效果,在相互支持理解中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提倡把鏡頭對準基層,把版面留給群眾。多用群眾的語言,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延伸采訪觸角,擴大報道領域,多采訪來自基層一線的報道,這是新聞工作者切實改進文風和轉變作風的切入點和落腳點。首先要進一步確立電視臺、黨報、黨刊、電臺是輿論引導,影響公眾的主流媒體地位,記者應把自己采訪的新聞價值作為評判取舍新聞的標準,提高新聞報道的“含金量”;自覺避免“穿靴戴帽”式的形式主義文風,杜絕千篇一律的套話、官話。自覺革除過去那種老框框、老套路的陳舊報道模式,同時還要善于從會議中開掘新聞素材和延伸性新聞、做到把新聞事件典型化,典型故事化,故事人物化。用故事感動受眾,用細節豐實作品,讓受眾受到感動和震撼。其次要始終保持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和吃苦耐勞,樂于奉獻精神。廣大新聞工作者只有堅持“三貼近”的要求,腳踏實地深入到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中,才能采寫到人民群眾稱贊認可的好新聞。
一是要堅持思路創新與新聞報道的事實相結合,以事實說話嚴禁虛假報道;二是要突出表現“今天”,積極鼓勵記者抓拍采訪當天發生的新聞事件,增強新聞的時效性;三是要注重提練主題精選角度,通過正確輿論導向,讓老百姓真正了解我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四是新聞單位要堅持走出去,請進來,著力抓好新聞隊伍建設,提高記者的自身素質,增強記者的社會責任感。五是要突出現場感,要鼓勵記者深入基層第一線,凡是可現場報道的要盡量現場報道,增強新聞的真實感、鮮活度。六是要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緊跟時代前進的步伐,做到在思想上不斷有新的解放,在理論上不斷有新的發展,在實踐上不斷有新的創造。從基層的實踐中和群眾的創造中吸取營養,不斷提高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七是要創新報道形式,2003年中央臺新聞頻道開播后,老百姓一直喜歡《共同關注》、《政法在線》和中央一套開辦的《焦點訪談》和《今日說法》欄目,報道反映民聲、民情、民意,貼近人民群眾的現實生活,受眾就感到可親可信。許多觀眾都贊揚這樣的欄目辦得實在、深入人心,是政府職能作用與媒體輿論監督作用的有機結合。
馬克思曾經說過“民眾的承認是報刊賴以生存的條件,沒有這個條件,報刊就會無可挽救地陷入絕境。”因此,堅持“三貼近”不僅是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堅持的工作原則。而且還是新聞工作者干好新聞事業的根本要求。只有真實地反映生活,真正地深入生活,真誠地參與生活,真心地服務生活,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在改進文風上下功夫,在突出特色上抓創新,我國的新聞事業才能大步跨進蓬勃發展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