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畢華
(貴州省盤州市第一中學,貴州 盤州 553500)
引言:歷史學科可以培養學生形成積極認知素養、空間想象素養、問題分析素養、主動辯證素養等。教師應在歷史的互動中,給予學生自由表達的機會,允許學生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見,給予學生表現的機會,營造出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歷史的問題探究,從不同的角度嘗試辯證歷史觀念,有計劃的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
歷史素養的培育中,少不了歷史的圖文史料利用,圖文形勢下歷史的史料信息更加直觀,同時也能夠輔助學生完成系列的歷史記憶和思考,圖文史料應緊密圍繞教材的信息,讓教材重點更為突出。如教學“辛亥革命”時,教師除了搜集教材中涉及的圖文信息外,還可以通過影視資料,選擇2011 年辛亥革命百年紀念電影《辛亥革命》片段節選播放,另外教師快樂搜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的相應資料,從網絡上進行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的環繞式環境展示,有條件的情況下鼓勵家長寒暑假帶學生去參觀,征集圖文、音頻等史料,融合知識要點,對歷史進行多視角、綜合性的分析,同時也幫助學生梳理了歷史的發展線路,基于歷史枯燥的革命性質、革命目標、直接結果(積極性);局限性背誦中,他們可以依據史料獲得更加充分的了解。
學案導學中讓學生走上歷史的主體地位,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預習、猜想、整理等構建初步的歷史知識框架,而后教師只要陸續的填充內容,圍繞學生產生的疑問點答疑解惑,給予學生自由的討論時間。如教學“祖國統一大業”時,教師要求學生課前搜集“一國兩制”的相應信息,并圍繞近期的“香港暴亂”事件進行分析,課堂上圍繞祖國統一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情況展開思考,這種教學形式充分結合了歷史情境與現實狀況,以古論今,分析歷史遺留問題,同時自然的對學生展開愛國主義教育,將課堂上應互動的問題提前整理出來:““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提出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完整地歸納“一國兩制”科學構想的基本內容嗎?怎樣理解“一國兩制”這一科學構想的地位?構想提出的歷史意義是什么?”課前搜集材料分析問題,課上直接進行問題概述,學生們討論的時間更為充分,對問題的理解也有了更多的獨立性、自主性。
歷史教育可從情感層面出發引發學生的共鳴感,基于歷史產生同理心,從而樹立積極的價值觀念。讓學生從歷史的層面,樹立遠大的志向,在歷史的引導下,學到一些經驗,運用到實際的生活中,讓學生成長中思維思想更加健康。如教學:“開創外交新局面”時,教師導入周恩來外交的一些趣味小故事: 50 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用我們美國的派克筆啊?”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還可以結合當前外交官華春瑩等的案例,播放華春瑩等外交的視頻場景,讓學生們真正體驗到外交官的不容易,感受到語言利劍下的刀光劍影,讓學生對我國的外交官形成崇敬心理,在榜樣的力量下,促使學生轉換視角,只要學生聯想到自己在那樣的場景下會如何的窘迫,他們對外交就有了更多的感悟,以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觀念。
微課能夠直觀展示歷史的信息,上述也涉及到相應的微課授課內容,而在系統化的微課模式下,教師應嘗試采取微課的形式,貫穿課堂的始終,制定微課的歷史教育計劃。如教學“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時,教師利用微課分別設定四個板塊:發達的古代農業、古代手工業的進步、古代商業的發展、古代的經濟政策,而后制作幻燈片形式,將圖片信息與文字信息等結合起來,促使學生理解起來更為直觀。此時就可以針對學生的邏輯素養進行培養,鼓勵學生在歷史問題整理中可獲得邏輯思考能力。
祖國的大地幅員遼闊,而各個地區都有著革命活動的跡象,歷史的教育中應注意滲透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基于當地的民族特色展開歷史思考,如教學“抗日戰爭”,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去參觀,了解當地有哪些烈士,他們也許在全國并不出名,但值得本地人記住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通過家鄉英雄事跡的分享,樹立榜樣精神,當地如有革命遺址等,更可以成為歷史的教育素材,教師可帶領學生們去參觀學習,教師充當導游的角色去講述歷史發展,而如果條件不允許,就可以采取多媒體的形式,展示當地附近的革命遺址等,通過課堂上導游的模擬,讓學生們扮演導游來介紹歷史史實。提高學生的歷史思辨能力。
綜上所述,高中歷史的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想法,關注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歷史共鳴感,促使學生在歷史的互動中更加積極,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