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曉春
(江西省南豐縣市山鎮梓和小學,江西 南豐 344599)
引言:數學課在小學教育體系中不同于語文,美術等科目,因為其獨特的教學內容,不僅要求學生能夠記憶基本知識,更要求學生融會貫通,能夠利用數學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這要求學生擁有,一定理解能力和較好的數學思維,如此,學生才能理解抽象的數學問題,繼而舉一反三,解決生活問題。而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大部分的教師都沒有設計針對性的培養小學生數學思維的活動,因此,相較于對基礎知識的學習和對解題技巧的探索,數學思維一直是小學生的弱項,也是等待各大數學教師解決的問題。
獨立思考能力是小學生數學思維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能夠獨立思考代表小學生的數學思維已經發展到某一程度,獨立思考能力也能夠幫助學生更清晰的分析問題,對數學問題有自己的理解,代表他們在數學學習進入了新的階段,此外,小學生的一大共同特征是在接觸不感興趣的事物時有很強的抵觸心理,導致不愿意主動學習,主動思考【1】。同時,數學思維往往是抽象的,即使是學生也很難自主感知,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學生不會意識到自己在調動數學思維,而是自然而然的就用數學思維進行思考。綜上所述,但是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如在課堂中靈活的使用提問,引導學生進行思考,發展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初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時會遇到小學數學中最為經典的雞兔同籠問題,但由于他們還沒有學習方程的知識,在解決這類問題是會遇到一定的困難,只需要教師進行提問設計,引導學生思考解決辦法。雞兔同籠問題中往往會告知學生雞和兔頭的總數和腳的總數,教師可以先提問:一只雞有幾個頭幾只腳?一只兔有幾只頭幾個腳?這個問題非常簡單,目的是讓學生清晰的區分雞和兔的區別,然后教師繼續進行提問:假如籠中的所有動物同時失去了兩只腳,那么還剩多少只腳?這些腳又是哪只動物的呢?問到這里,教師已經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引導,學生可以自主思考,繼而解決問題。教師在提問的時候,要以啟發學生思維為目標,提出難度在學生接受范圍之內又不會過于簡單的問題,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打破學生固有思維,培養其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質疑能力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培養的能力,也是培養數學思維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個因素,有效質疑能夠幫助學生對學習的知識進行篩選,抓住問題的核心,但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要求學生有較為完善的數學底蘊和思考能力,因此,對學生而言也有一定的難度【2】。針對這一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主動犯錯,讓學生能夠發現,而后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反問,讓學生主動思考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確,是也檢驗學生對自己答案的自信心,最后學生如果仍舊堅持自己的意見,就要能夠給出合理的解釋。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中,多年來都是以教師為權威,學生習慣了被動的接受教師所給予的知識,而質疑能力則被徹底地忽略了,而這給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加大難度,則更需要教師主動出錯,讓學生主動質疑。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分數除法》時,教師可以先分析以往學生常常會犯的錯,然后在課堂上故意犯錯,加深學生的記憶,同時,避免了以后學生犯同樣錯誤的可能性。例如,在計算1/3÷1/2 時,可以讓學生先行計算,然后提問,答案是1/1.5 嗎?在學生提出質疑的時候,教師可以進行解釋:將分子除以分子,將分母除以分母,就會得出這樣的答案,你們認為正確嗎?引導學生進行質疑,進而學生提出解釋。如此,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對知識點更加清晰明了,同時培養了他們的質疑能力。
創新能力是數學思維發展到一定程度后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只有擁有創新思維,學生才能夠站在前人的肩膀上,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同時提煉出自己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和解決辦法,創新能力也是數學思維發展的目標之一。小學生處在思維極度活躍的階段,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都遠勝于成年人,教師可以利用這一點,通過對數學知識的拓展,充分發掘學生的潛力,達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進行拓展,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如:假如要給,教學樓四周的地面鋪上草皮,已知,每一平方米要25元,請問,一共要多少錢呢?由于,學校四周的地面并不是規范的四邊形,需要學生進行裁剪、拼湊來計算其面積,因此,可以讓學生討論交流,鼓勵學生以多種方法來解決這一問題。這一類開放性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發展其數學思維。
在小學階段培養數學思維對于學生的數學終身學習而言有著集齊重要的意義,因此,教師要深入鉆研,探究新的教學方式,針對性的培養學生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