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德明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固村中心小學,江西 贛州 342815)
課堂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場所,在這個特殊的場所使用特殊的教學方法才能保證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提高。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空間的限制,學生所接收的知識基本都來自課本,但對于小學生來講,課本上的知識是比較枯燥的,不能激發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興趣,如果能將課本知識和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以此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提升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明白數學這門學科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能產生比較好的教學效果的。因此在具體的教學中可以嘗試加入一些生活元素,比如在學習“公歷年的平年和閏年”這個知識點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可以在向學生講解基礎概念(年份除以4 沒有余數的是閏年,2 月份有29 天,反之則為平年,2 月份有28 天)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問學生今年是什么平年還是閏年,讓學生進行計算,接著就是拿出日歷,直觀的向向學生展示,引導學生從生活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學會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是一種意識,也是一種能力,需要在教學中不斷的進行嘗試和訓練,長期以往能夠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思維和數學意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數學教學中這句話同樣適用。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真切的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能夠保持足夠的熱情去進行后面的學習任務。那么,在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就可以以這個作為切入點,在實踐中將數學知識生活化。比如說,在學習“長度單位的換算”這個知識點時,老師就可以為學生準備直尺和皮尺(有米尺和分米尺),然后讓學生分別用兩種尺子去測量一些長度不一的棍子,經過測量學生會發現同樣長的棍子,用米尺和分米尺測量出的結果存在一個規律:那就是分米尺的數值總是米尺上數字的倍數。在此基礎上就可以為學生總結:1米=10 分米,接著可以引導學生推斷出其他單位的換算,比如1 厘米=10分米。
在學生動手實踐和仔細觀察的過程中能夠讓學生學會積極主動的去思考問題,同時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掌握的更加牢固。
將數學知識融入一定的情景當中能夠讓學生得到更加真切的情感體驗,從而對數學知識有著較為深入的理解。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心理成長方面比較特殊,他們活潑、開朗、喜歡新鮮的事物,枯燥的數學知識容易引起學生的反感,因此,在教學中需要為學生構建生活化情景,結合學生所熟悉的事物,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情景構建的意義在應用題上會有比較明顯的表現。應用題中所設計的知識點比較多,考驗學生的綜合能力,很多學生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主要的原因就是對應用題沒有進行深入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就可以適當的為學生設計一些應用題,比如說在學習“乘除法的運算”這個知識點時,就可以為學生設計這樣一道題:“小華去文具店買鉛筆,上次買了5支鉛筆花費了7.5元,這一次打算買12 支鉛筆,問需要花費多少錢?”去文具店買筆的經歷每個同學都經歷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場景相結合能夠很好的增加數學這門學科的親和力,學生自然也就會自發的走進老師所構建的場景當中,去思考場景中的問題。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情景構建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漸漸的消除學生和數學學科之間的隔閡,讓學生接近數學,從而愛上數學。
信息技術的普及為我國的教育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其集視頻、圖形、音頻于一身,能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更加的形象生動,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教學重在從情感上拉近數學學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能夠更加高效的理解數學知識。而在課堂教學上通過語言的表述往往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因為它沒有視覺和聽覺上的沖擊,對學生的感染程度不大。在多媒體技術的輔助下則不同,比如說在學習“圓”的知識時,在向學生講解完“圓”的基本知識后,就可以在PPT 上展示一些生活中車輪的照片,然后問同學:“為什么生活中我們的車輪要做成圓形的?而不是做成方形的呢?”很多學生都明白應當做成圓形的,但是就是無法解釋原因。接著,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經過一段時間的討論就為學生展示一個用方形做成的輪子的馬車,車里面坐著小動物,馬車前行的非常顛簸,小動物非常的難受。而旁邊用圓形做成的馬車則平穩的在前行。通過這個動畫,能夠讓學生直觀的明白為什么生活中的車輪都是圓形的。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確實能夠加深學生的印象,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的教學模式也在不斷的豐富和轉變,生活化教學對于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于教師來講,應當不斷的實踐、探索,豐富教學方法,找到適合學生成長的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