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鳳陽
(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第五小學,江西 九江 332500)
隨著現代教育化的提出,當今的教學不僅要求教師要樹立現代化教學觀念亦要求教師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科技產品輔助教學越來越成為更多學校及教師的選擇。小學語文教學亦要“與時俱進”,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使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課文的學習是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生澀的文字難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甚至會使教學質量大打折扣,而小學生正處于思維活躍注意力難以集中的時期,畫面或者音頻會對學生形成更好地刺激以便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例如,在教授《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時,我會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現雙龍洞的圖片并詢問學生這么美麗的地方是哪里從而引出這篇課文,激發學生對學習這篇課文的激情和想要探索雙龍洞的好奇心。然后展示葉圣陶先生的照片和資料以及課文背景,讓學生對葉圣陶先生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從而啟發學生思考葉圣陶先生為什么要去金華的雙龍洞呢,雙龍洞中有什么特別的景色值得先生做這篇游記呢,葉圣陶先生游覽完后有什么感受呢?從而調動學生想要去課文中去尋找這些答案的積極性,使教學更加輕松有趣。然后播放一段游覽雙龍洞的視頻,使學生對課文中的游覽順序有更好地理解亦激發學生學習游記類文章的寫作手法的興趣。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枯燥的課文轉化為生動的圖片,將傳統地教師提問的厭煩轉化為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地積極性,使學生擁有更強的認知,增添教學魅力,啟發創造性思維從而讓學生在有趣的學習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古詩和成語的學習背誦必不可少,學生面對生硬的文字很難記住從而更加不愿背誦,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播放古詩音頻及成語的由來故事,讓學生在聆聽觀看的同時對所學內容有更深刻地理解,達到理解性記憶的要求而非死記硬背從而增強學生的記憶力以及找到記憶的規律和方法。例如:在教授《回鄉偶書》時,我會在課前運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回鄉偶書》的音頻,第一遍先讓學生靜靜地聆聽并詢問學生從朗誦中聽出了什么感情,隨后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這首古詩的作者圖片以及作這首詩的背景,解釋古詩的意思“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再次讓學生聆聽誦讀音頻更深地體會詩人的情感并讓學生富有感情地跟讀,三次后學生基本已經全部記住詩詞內容和情感,同時使學生掌握了輕松學習古詩的方法以及誦讀古詩的方法,達到增強學生記憶力的效果。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古詩的情感得以具象化的展示加深學生對古詩的認知和理解,從而理解性記憶古詩和成語,并使學生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并誦讀更多的古詩及文章的熱情。
多媒體可以聚集大量的語文資源,各式各樣的語文資料增加語文教學的質量與成效。小學學生探知欲強烈,課本知識難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欲,因此,需要教師在備課時收集相關課件內容并對所教學內容進行拓展從而擴充學生的知識儲備庫以及提高培養發散思維。例如:在教授《恐龍》一文時,在介紹完課本所提及的恐龍知識后我會向學生拓展更多的關于恐龍的資料并且通過多媒體設備播放有關恐龍的紀錄片從而使學生對恐龍有更加具體化的認知,向學生展示對恐龍消失原因的種種解釋,并讓學生討論恐龍消失的原因以增強學生的思維發散力。同時展示其余消失的動植物,讓學生思考物種消失原因的聯系以增強學生的思考力和樹立解決問題的多種角度多種思維。收集與所講語文知識相關的資料,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于學生眼前,使學生的知識得以補充眼界得以擴展,提升語文教學效率的同時發散學生思維。多媒體技術的有效運用,對于小學生來講,是一種思維的拓展,也是一種快樂的享受。
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理想的教學模式是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求知心理,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補充語文及其他知識體系,使學生在掌握課本知識的前提下了解更多的語文信息。而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是必不可少的,多媒體將視聽結合,動靜結合,將抽象的語文知識具體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并且使學生脫離死記硬背找到記憶的重點是理解性記憶。同時,有效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使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思考自主找尋答案從而掌握學習方法,起到拓展發散思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