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樹國
(河北省承德市圍場縣腰站學區中心校,河北 承德 068450)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的注意特點極不穩定,注意的集中度不強,缺乏持久性,如果教師能充分抓住小學生的好奇等心理特點,積極創設情境加強小學數學教學,就能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創設童趣情境。教師要讓數學走進小學生的生活,讓小學生在自身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產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引導小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看待身邊的現實問題,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積極主動建構能力的培養。如教學“平移”一課求“平移距離”,筆者把美麗的蝴蝶展現到電子白板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學們,這個網格圖上這只美麗的蝴蝶要飛到樹枝上去,你能告訴它要飛幾格才能到枝頭上嗎?認真觀察再實際移一移。”然后讓學生動手借助網格圖去探索這只蝴蝶頭、翅膀、腹部等部位的平移距離。最后概括規律。在這樣輕松、有童趣的學習情境中學習,學生才會輕松地收獲知識,得以和諧發展。有些教師采取往黑板上貼淘氣和笑笑的圖片方法,課堂中說:淘氣和笑笑也是我們班上一員,讓它們倆一起和大家學習吧。可是說完了,在接下來的課堂活動中,卻沒有了淘氣和笑笑的身影。下課時,有些學生說:老師,你為什么不提問淘氣和笑笑呀?教師笑著說:淘氣和笑笑是不聽講的孩子,老師讓它們在黑板上看著大家學習吧。于是教師又拿出這兩張圖片,并畫了一個下彎的笑臉。接著教師說:誰想當淘氣和笑笑呀,孩子們說,我們是認真聽進的孩子,不做淘氣和笑笑。這種創設情境的方法,能夠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創設音樂情境。音樂是一種引發小學生注意的一種輔助手段,在數學課上教師可以針對一些課程,進行音樂融入的設計,不但能提高教學質量,而且讓小學生在音樂中感受枯燥的數學樂趣。比如,隨著教師的講解,播放輕音樂,在學生學習過程中配播兒童輕快樂曲,找出幾名學生,對一個單調數學題進行演繹,誰是1,誰是2,誰是答案,教師不斷地變換試題,學生按著教師的答案去找自己的位置。教師還可以在數學課結束部分用音樂舞蹈的形式來結束課程。這樣除了增加課堂的愉快氣氛外,還能提高學生對數學課的興趣。這不僅是優質數學課的需要,也是為了延續下節課做好牽連準備。因此,針對小學數學的單調乏味,教師一定要創設歡樂輕松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鍛煉的積極性,讓他們以最佳的心理狀態進入數學學習活動。
(一)創設質疑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材的特點及學生已掌握的知識水平,有意識地設疑激思,給學生創設一個可以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境,引導鼓勵學生自主地去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并最終解決問題,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如在教學“平均數應用題”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即“有一條河,平均水深1米,小馬身高1.2米,小馬過河會不會淹死呢?”學生經過思考,出現了以下幾種答案:一是小馬不會淹死,因為小馬身高超過河深;二是可能會淹死,因為河水是平均水深1 米,說明有的地方水深可能會超過小馬的身高1.2 米; 三是可能會,也可能不會,因為當小馬會游泳時就不會淹死,當小馬不會游泳時,就會被淹死。顯然,通過這樣的問題設疑,讓學生充分思考,可以看出得出第三種思考的學生具有較強的創造性思維,在這些活動中,學生的創新能力會不斷提高。
(二)創設目標情境。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能夠及時地出示教學目標,讓學生從目標出發去積極發現問題,并誘發解決問題的欲望,讓學生在動機、目標的雙重因素驅動下進行探究、學習活動。例如在關于“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教學中,教師可以在黑板上寫明:小紅家里需要做一塊長8 米、寬3 米的水秧苗地農膜,請同學們幫助算一算需要買多大面積的農膜?這個尤其對于處在農村的孩子來說是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可以調動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大家于是紛紛議論起來,有的甚至還拿起l 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模擬擺弄起來。
(一)創設合作情境。科學的合作既要發揮個體的積極性,又要能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團結、密切配合、分工合作、增強集體主義榮譽感等,在進行探索性的研究或者問題解決式的數學教學時,可以多考慮采用合作教學法去開展。比如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時,可以要學生分組合作,在一種開放的教學環境中嘗試不同的方法來求得一個梯形的面積,讓他們在嘗試、合作、交流、總結的過程中產生認知沖突,動態地進行探索性學習,最終找到求梯形面積的最佳方法。學生通過經歷問題的解決過程,有效地建立數學模型。
(二)創設體驗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讓學生動手實踐、積極思考的學習活動情境,讓學生以主人翁的姿態去研究問題、發現問題,通過觀察、操作、交流等活動獲得結論。如教學“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推導”,教師就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并為每組學生分別提供“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等底等高”“不等底不等高”等四組圓錐和圓柱學具以及沙土,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要求將實驗結果填入實驗報告單里。最后由小組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歸納圓錐體積計算方法。再如長度單位的認識,教師就應該創設情境,要讓學生進行充分地實地測量,通過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的過程,形成對不同的長度單位的認識。“在人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科學合理的活動情境的創設,不僅符合學生的內心需求,更能讓學生始終處于學習的興奮中,從被動的學習情境中擺脫出來。學生看得真切,做得實在,悟得也就深刻,學得也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