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佩佩
(河北贊皇中學,河北 贊皇 051230)
情感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以積極的情感去感染學生、激勵學生,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盡量在多個層面上滿足學生的需要,讓學生在“快樂—興趣”的情緒狀況下,積極主動地學習,使學生從“要我學”升華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達到以情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情感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熱愛是核心。只有熱愛,才能產生熱情。教師熱愛學生,就是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每一個學生,就是要相信每一個學生,人人都能學好,個個都能成材。教師應通過自己的表情來表達對學生的愛,和藹的態度,親切的目光,時時表現出對學生的期待、信任和鼓勵,從而使學生產生對老師的信任和熱愛,并由因喜愛老師而熱愛化學學習。
我曾經教過一個學生,高一時他化學學得很不好。究其原因,原化學老師說他缺乏興趣,上課常睡覺,所以學不好;我把該學生找來詢問情況,他告訴我說原化學老師瞧不起他,看他的目光中充滿嘲諷,所以他上課干脆睡覺,所謂“眼不見,心不煩”。經了解,真正的起因是一次課堂提問,由于他回答錯誤,該老師反問了一句,引起全班同學哄堂大笑。事過境遷,老師早已忘記,而他卻耿耿于懷。由此可見,老師不經意的一句話,一個表情可能會影響一個。教師在評價學生時,應盡量避免刺激性,寓批評于表揚之中,真誠地激勵學生,滿懷愛心地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潛能,讓學生體驗成功,張揚個性。
化學世界絢麗多彩,千姿百態,奧秘無窮。化學美在于它的內容美。元素周期律給人以節律和秩序美,甲烷、二氧化碳等分子結構給人以對稱美,千姿百態的鐘乳石、石筍給人以靜態美,化學平衡的移動給人以動態美,氧化還原反應又給人以辨證統一美。化學美還在于化學現象之美。化學現象是以物質豐富多彩的顏色、立體多樣的形狀、多姿多彩的變化引起學生美的感覺。藍色的膽礬、紫色的碘、銀白色的鈉等物質以其本身艷麗的色彩吸引學生;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發出耀眼的強光,氨氣溶于水形成美麗的噴泉,這些引人入勝的化學現象總是能引起學生的一片驚嘆。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充分利用化學實驗和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在課堂上創設美的氛圍,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進行妙趣橫生的科學探索,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受化學之美,體驗化學之美,那么他的教學一定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當學生對化學之美感受最深刻的時候,他們的思維也就進入了最佳時期,聰明才智也就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學貴有疑,學須知疑。學習的情感產生于克服了由學習困難所造成的苦惱,愉悅之情表現于“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后的驚喜,是釋疑、解疑后的成功體驗。
要使設疑達到預期的目的,關鍵在于問題的質量。
好的設疑應突出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如在進行“物質的量”概念的教學時,教師可這樣設計問題:“同學們都知道物質間的化學反應是原子、分子或離子間按一定的個數比進行的,單個的微粒非常小,肉眼看不見,也難于稱量,那么,我們怎樣把微粒與可稱量的物質聯系起來呢?”這樣設問,可通過設下埋伏、制造懸念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帶著驚奇和疑問,進入興奮和積極的思維狀態。
好的設疑應注重知識間的聯系。化學知識系統性很強,前后知識聯系緊密,如氧化還原反應、元素周期律等知識貫穿與整個中學化學,教師可在每節課的教學中,巧設疑問,承上啟下,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從而啟發學生的思維。
社會生產和人的需要是產生興趣的源泉。學習化學是為了更好地為日常生活、工農業生產以及科技服務。因此,在授課時有意識地介紹日常生活、社會環境和建筑中所用到的化學知識,使化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
例如,在學習“鹵素”時,可介紹有關漂白劑的類型、原理。許多漂白劑與中學的化學知識有關。漂白劑主要分氧化型和還原型兩種,氧化型中又分氯系和氧系,氯系脫色劑有氯氣、次氯酸鹽、二氧化氯等;氧系脫色劑有氧、臭氧、過氧化氫等,因其在漂白過程中產生無毒害廢水,已成為綠色化學型脫色劑的佼佼者,在脫色工藝中迅速發展,并日益受到重視。另外,在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電池在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增,其使用量亦隨之大幅度上升,由于資源緊張和治理環境的需要,廢電池的回收和綜合利用刻不容緩。那么,如何才能使廢電池資源化和無害化呢?請同學們思考并提出設想。
化學教學過程中,做到理論聯系實際,既可豐富教學內容,又可以通過生動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情感,促進學生的求知欲,同時,還可以大大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視野,使學生深切地感受到化學是一門極具時代氣息的活生生的學問,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迅速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如果說,化學給人以知識,那么化學史則給人以智慧。化學史對化學科學的形成、產生和發展的描述,揭示了化學科學的演變規律,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哲理。在化學教學中,教師可從教材中挖掘化學史實,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熱情。
我們的祖先在化學工藝和實用化學方面曾有過的重要發明、發現和創造,為化學的發展做出過卓越的貢獻。如公元前11 世紀就懂得用高嶺土制造原始瓷器;戰國時代就懂得用生鐵煉鋼,四大發明中的“黑火藥”的發明;在近代,侯德榜的聯合制堿法等。在教學中適當引用這些化學史實,可幫助學生了解我國化學的過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再結合當前的國情教育,培養學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努力升華自己的精神境界,激發學生為振興祖國的化學事業而努力學習的拼搏精神和愛國熱忱。
總之,教師滿懷激情步入化學課堂,讓學生在教師信任的眼神中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在教師的善意鼓勵中嘗到自己成功的喜悅,讓學生感覺到你的親切和寬容、你的博學和智慧,從而激活他們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學生的自信心和好奇心一旦被激活,就會產生驅使其積極行動的內動力,學習的激情、生命的能量就會因此而釋放、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