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勁秋 劉聰
(重慶郵電大學移通學院,重慶 合川 401520)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新媒體以數字信息技術為基礎,通過互動傳播特點廣泛應用與各個領域,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新媒體成為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當代教學的需求,因此,教育改革的推動下突破性、創新性的新媒體環境教學孕育而生。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喚起學生對課堂的熱情。在新媒體環境中大學生德育工作融合網絡信息化手段,讓課堂變得生動精彩[1]。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對高校大學生德育產生極大的影響,區別于傳統的教育模式,教材不再是學生知識來源的唯一途徑。新媒體環境下,顛覆傳統教學方式讓學生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下,收獲等多的知識。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新媒體自主開展學習和交流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德育知識的興趣,同時有針對性的開展新媒體學習有助于提升教學效率。新媒體環境下的德育教育活動,采用學生們歡迎的傳授模式,更為靈活的、直觀的、新穎的開展學習活動。新媒體教學具有針對性的涵蓋了德育教學內容。將抽象德育教學內容直觀的反應到播放視頻當中。教學資源分享模式削減了對于傳統教學中時間及空間的要求,在關鍵德育教學知識點上放慢速度講解、重復演示講解等多種講解模式。使學生改變對德育功課內容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通過網絡教學法快速掌握教學內容[2]。
新媒體區別于現實教育環境,形成獨立存在的虛擬世界,網絡為人們提供便利的同時,也隨之帶來負面影響。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存在一些不良的信息文化和有悖道德倫理發展的信息資源。高校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形成和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階段,受不良媒體信息的影響,給高校學生在思想意識、道德倫理及價值觀認知等方面產生不良的偏差,這就增加了德育工作教育的難度。另外,眾多網絡平臺具有的開放性,這讓學生在甄別和檢索上無法辨別教學內容的真正價值,同時沖擊德育工作的權威性。在新媒體環境中,淡化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新媒體環境教學隔開學生與教師的距離。同時,教師教學職責逐漸在網絡教學中削減,影響教師的主體地位。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孕育而生微信、微博、抖音、快手、江戶網校、QQ 等網絡社交工具。不僅為學生提供便利的平臺,同時也成為教學文件傳遞和時事政治分享的有利平臺,在新媒體環境下,學生通過短視頻播放軟件、德育微信公眾賬號和微博等社交工具,分享、傳遞德育教學內容。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并突破教材死板的授課內容,讓學生打開手機和電腦等終端工具,通過圖文并茂、生動有趣的綜合感知隨時隨地暢游在德育教育內容中。學生們也可以對感興趣的德育知識轉發、評論增加學習和交流互動。高校創建屬于自己的公眾號,擴大德育教育的影響范圍,通過教師的推動和學生在朋友圈轉發的功能,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并幫助學生增強對校園德育文化建設的認可度,通過對德育的學習,多角度培養大學生德育建設[3]。
例如:高校德育教師建立QQ 交流群,通過QQ 軟件教師上傳黨的十九大精神和建國70 周年發展歷程等宣傳資料,一方面讓高校學生及時了解國家及時代發展建設,另一方面借助交流群發表自己對德育學習心得和時政熱點交流感言,從而形成良性的新媒體教學模式。
高校文化建設在符合時代發展氣息的前提下,將新媒體環境下德育教育緊密融合,在校園中形成一股基思想道德培育和校園文化建設之風。依托新媒體發展特點結合大學生熱血奮發的精神面貌,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
例如:高校建設具有德育風貌的校園文化期間,聘請全國道德模范入校園活動,將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分享給學生。通過新媒體手段,組織學生觀看全國十大道德模范評選節目,利用小視頻播放軟件向校園網內推送優秀的道德行為。
新媒體作為時代產物,在高校的道德教育上起到重要作用,通過新的教育傳播方式服務于大學生德育教育。區別于傳統的德育教育工作,在新媒體環境下通過對德育教學,需要充分了解網絡帶來的利與弊,這就要求高校德育教職員工進一步轉化對新媒體教學的觀念,發揮網絡資源的輔助功能,創新德育教學方法,運用網絡時效性、共享性等積極優點,提升高校德育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