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領
(河北省大城縣南趙扶鎮南趙扶中心小學,河北 大城 065900)
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數學教學除了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數學知識外,更重要的是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持續的發展,數學教學必須滲透人文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將“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并列為課程目標,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關注知識,更要關注“情感與態度”,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健全的心理人格,小學數學教育不是培養數學家的教育,而應把培養能對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發展作出貢獻的高素質社會主義公民做為重要職責。微課由于具備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滲透人文教育更是具有獨特優勢。
學生不是外在于課程的被動接受者,而是課程的主人,是課程的開發者、創造者。教師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和促進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都是充滿情感的活生生的人,師生交流,除了一條知識交流的通道外,更有一條情感交流的通道,而情感交流渠道的暢通是教學成功的關鍵。如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展示學生折紙微課,學生折出1/2,有一個學生折出了1/4。教師讓根據視頻學生自己動手折紙,先讓學生用紙折出1/2,在引導學生辨證、解析清1/2 后,教師再讓學生觀看折出1/4 的那個學生,然后讓學生動手折成1/4,引導學生:“這張折紙表示什么意思呀?”。學生自己述說:“是把這張紙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它的四分之一。”教師寫出1/4,并讓學生齊讀四分之一。教師總結:“剛才老師叫折1/2,有的同學卻折了四分之一,對這件事大家怎么看?”生:“我認為他的做法很創新。您只教我們折二分之一,他超出了您所教的范圍,折出了四分之一”。生:“他的想法比我們超前,捷足先登”。教師可以動情地總結:“我要深深地向你們鞠一個躬,我真佩服你們。先前已折出了1/2,后來又折出了1/4。像這樣的學習,就叫創新性學習。你們還能折出其他的分數嗎?”學生馬上迫不急待待地動手折起了1/4、1/8、1/16、1/32 等等。教師鄭重地向學生行了一個鞠躬禮,表達了教師對學生的賞識與尊重,讓學生獲得了極大的學習自信心和成功感,學生受到了老師莫大的人文關懷。
數學教材往往以簡潔、精煉、嚴謹的靜態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改革教材內容,把枯燥的數字和符號變成具有濃郁人文色彩的鮮活內容,讓教材內容更能符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讓學生更容易地快樂地接受知識。如教學 “認識幾分之幾”,教材以簡練的文字呈現了教學內容:“把一個餅平均構成兩塊,每塊是它的二分之一,寫作1/2”“把一個圓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它的三分之一,寫作1/3。”學生接受起來比較干澀。教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充實教學內容,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選取學生熟悉的情境制成微課展示教學內容。“同學們,你們的父母都特別疼愛你們,每到你的生日,父母總是很高興地給你們買很多禮物,慶賀生日。你們想過怎樣給父母過生日嗎?怎樣過呢?”教師展示一個學生為父母慶祝生日的微課,并適時引導:“李志文同學,用自己積攢的零用錢,在母親生日那天,給媽媽買了一個生日蛋糕,送給媽媽一個驚喜。讓爸爸、媽媽很感動,直夸志文同學是個好孩子,過生日時,李志文同學親自把蛋糕平均切成兩塊,一塊送給爸爸,一塊送給了媽媽,請問同學們,爸爸、媽媽各吃了多少?”教師用微課展示每人吃了平均分成的兩塊中的一塊,叫二分之一,寫作1/2。教師再讓微課展示過生日的情景:“爸爸、媽媽都沒吃蛋糕,而是把蛋糕放回,并說,我們一家三口人,互敬互愛,不能少了寶貝兒子,于是媽媽又把蛋糕平均分成了三份,我們每人吃一份。教師再用課件展示切成三塊時的情境,平均分成三份,取其中一份就是三分之一,表示為1/3。教師把和諧溫馨的家庭生活同數學知識緊密鏈接,讓學生在學習知識時,感受家庭的溫暖,接受了思想感情的熏陶,增強了對父母的熱愛之情和家庭責任意識。
現行教材中的數學知識,經歷了長久的歷史積淀,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許多知識承載著人類開拓探索的奮斗歷程,《數學課程標準》指明:“教材可以在適應的地方介紹一些有關數學家的故事、數學趣聞與數學史料,使學生了解數學知識的產生與發展首先源于人類的需要,體會數學在人類發展歷史中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材中增加的這些內容,是知識外延的拓展,也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好素材,如圓周率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先開展數學實驗,讓學生動手測量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分別量出圓周率的周長和直徑,計算出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當學生取得了一定的實驗結果,教師用微課展示祖沖之的畫像及偉大成就,我們今天所計算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時的數學家祖沖之,他已經精密地計算出來了,也就是圓周率,他計算的圓周率的值在3.1415926 和3.1415927 之間,這個成果比歐洲人要早一千多年。另外,我國魏晉時期的偉大的數學家劉徽,創造性地運用了極限思想證明了圓面積公式及提出了新的先進的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割圓術。他從直徑為2 尺的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割圓,依次得正12 邊形、24 邊形……“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這種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奠定了我國千余年圓周率計算的世界領先地位。通過歷史數學家的介紹,生發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在學生數學知識的同時,接受了高尚人格力量的熏陶,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人文教育。微課有效地活化了枯燥的數學知識,提高了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