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際靈
(云南省龍陵縣橄欖寨完全小學,云南 保山 678306)
語文作為一門主要培養學生感性思維,塑造學生情商的學科,是我國各階段知識教學中的重要學科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基礎中的基礎,在我國各個階段的教育課程組成中占據著不可動搖的地位。那么語文為何如此重要?首先,作為一個母語是漢語的國家,雖然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除了漢族之外的少數民族大部分也有他們的民族語言,甚至是文字,但從人民整體來看,作為華夏兒女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使用漢語作為交流工具,尤其是教育方面,漢語是其他學科內容呈現,知識學習的載體,所以換言之,任何學科知識的學習都離不開語文這門學科。其次,語文分為語言和文學兩個方面,語言是鑰匙,文學則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寶庫,那么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國通過語言的學習,進一步培養自身的文字理解能力,進而打開五千年歷史文明的寶庫,實現中華民族歷史與文明的傳承。最后,語文是一門主觀性學科,其教學過程中感性思維占主導,缺乏程式化的內容,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感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境界,培養學生的情商,是未來學生塑造有價值的人生,融入社會生活的一種保證。所以,不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來說,教好語文,學好語文關乎責任,關乎人生,所以至關重要。
本文中我選擇探究的內容是小學階段的語文基礎知識教學。我們知道,知識的教育是循序漸進的,是有一定的層次性和連貫性的,就如建造高樓大廈,打好地基才能保證其穩固性。所以在學科教育過程中打牢基礎才能實現知識教學有效的穩步提升,實現學科知識體系化的構建。小學階段學生剛開始接受系統性的知識教育,其實在思想和行為方面都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所以知識內容需要盡可能的基礎化、簡單化、直觀化。而語文本身又是一門內容極為豐富的學科,從實際教學中我們就能夠看出,五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幾點,造就了我國語言和文學的復雜性,內涵豐富性:語言方面,漢語是世界上最難學習的語言之一,其字詞內容的多樣性、組成的靈活性,讓以漢語為母語的中國人都會在學習中感受到困難;而文學方面則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所以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就更要注重基礎性,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給學生打好基礎,才能為進一步的知識教學、思想塑造鋪路搭橋。以下我就結合自身的教學體會,談談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做好基礎知識教學。
我們最常說一句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實際教學我們也充分驗證了這一理論。尤其是對于小學階段來說,學生剛開始接觸各類知識,并且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在學習過程中更喜歡自己感興趣的內容,所以我們要想做好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同樣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科學習興趣,從在知識學習中讓學生保持一定的學習動力。
首先,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先從教師自身出發,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從而讓學生因為喜歡教師而增加學科的學習動力。如我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會主動跟學生產生交流,因為教學實踐中我么會發現,大部分小學生對于教師存在一定的畏懼心理,所以不敢溝通,不敢交流,而要融入他們就要在合適的時間放下教師的威嚴,如每天早上問問學生吃了什么?有沒有發生什么有趣的事?通過這些簡單的對話,開啟學生的心扉,從而構建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親密關系,讓學生從教師的親切中感受到師生距離的拉近,進而因為喜歡教師而更愿意上語文這門學科。
其次,在態度溫和親切的基礎上,我們的努力重點在于教學內容。對于小學語文基礎知識來說,基本是以字詞的識記和簡單的語法知識為主。在字詞方面,需要學生記憶的內容很多,如拼音、組詞、多音字等等,基本需要學生不斷地重復去克服遺忘規律;而語法方面,如擴句子、縮句子等,則需要學生掌握一定的規律和方法。那么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就要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素養,幫助學生總結規律和技巧,并且多途徑的引導學生重復性記憶,從而提升學生的知識學習效率,進而激發興趣。
小學階段課堂教學是學生知識掌握的主要渠道,課堂上教師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教學成果的好壞。
首先,對于小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來說,我們可以采取啟發式教學模式。因為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較弱,所以在新知識學習過程中容易開小差,那么作為教師我們就要時刻給予學生注意力上的引導。如在擴句、縮句等內容講解時,我們可以不斷地提出問題,從而吸引學生注意力,同時引導學生的思維始終跟著教師前進。
其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運用游戲式教學模式。對于小學生來說愛動、愛玩是天性,語文基礎知識不論是字詞還是語法都是相對枯燥的東西,如果讓學生一直聽課,那么很快學生就會感到乏味。通過游戲我們可以讓學生“動起來”,如字詞記憶的接力賽,生字組詞的課堂小競賽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到更多的趣味性,和靈活性,進而提升學生的知識當堂掌握效率。
語文知識的學習是一個需要長久積累,然后厚積薄發的過程,尤其是基礎知識是未語言和文學探究的基石。但小學生往往做事缺乏自制力、持久性,那么我們可以從習慣的養成方面入手,讓學生形成行為慣性。
首先,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合理利用時間并且確定學習重點的習慣。如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給學生演示各部分知識的學習技巧,同時教給學生如何分配時間,并且講課過程中時刻提醒學生標注重點,逐步塑造學生在聽課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掌握程度確定學習重難點的習慣。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廣泛積累的習慣。在基礎知識不論是字詞還是語法方面都需要學生不斷地重復,不斷地積累,所以我們可以通過布置課下拓展任務的方式,讓學生主動進行知識的延伸,如課外閱讀等,從而培養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并在此過程中塑造其知識積累的習慣。
總之,小學階段各科知識都注重于打基礎,語文更是如此。但語文基礎知識枯燥性和零散性是不可避免的,作為教師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基于知識本身設定對應的教學計劃,同時還要結合學生的特點尋找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盡可能地在內容傳輸和興趣構建方面達到兼顧,為學生未來長久的語文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