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元媛
(河南師范大學音樂舞蹈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0)
中國傳統樂器——古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與悠久的歷史傳統。建國后發展至今,古箏從戲曲伴奏樂器逐漸轉變為最具中國特色的獨奏樂器之一。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人們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同時,也開始重視精神生活的富足。我國政府在重視國民文化教育水平提升之外,也越來越注重藝術教育對國民綜合素質的提高。古箏不僅音色優美,而且可以給人帶來清新脫俗的視聽感受,至此中國各地都掀起了學箏熱。
古箏藝術的廣泛傳播離不開專業的古箏教師。高等院校培養的古箏專業人才是中國古箏藝術發展的堅實力量。筆者在高校從事古箏教育教學工作十七年,剛入職時全院古箏學生不足十名,目前在校古箏主修生超過八十名,主修、選修生突破百人。隨著每年學生的遞增趨勢,教學資源明顯不足。那么面對教學資源不足的情況,古箏教學也應進行教學改革去適應這些新變化。近十年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校園網絡的覆蓋,使高校古箏課程教學模式迎來了新的轉機。古箏技能課教學不同于普通文科、理科課程的課堂教學模式。古箏技能課教學在傳統上是采用一對一或一對二的逐個授課模式,在課堂上分為回課、授課、示范、練習等多個教學環節。在器樂技能課教學中十分注重教學的互動與實踐。但是傳統的器樂技能課教學模式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學生數量的增多,教師為每位學生逐一授課就會降低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也是教育成本的浪費。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與校園網絡建設的覆蓋,使得高師古箏課教學迎來了新的變革。
音樂首先是聲音的藝術,通過多媒體技術開展的互動式學習。通過視頻、音頻、圖片等多媒體技術,讓學生可以直接感受音樂的魅力。在古箏技能課程的學習中往往需要教師做示范來說明演奏中的指法運動要領,這需要學生反復的觀察、思考。學生可以將教師的示范動作錄制后,上傳互聯網存儲,在課后可以反復的觀看、揣摩。另外,在互聯網環境下,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絡找到優質的教學視頻,更加優化課堂教學內容,使學生們在課堂上就能聆聽到多種風格的大師演奏。目前互聯網技術發達,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博主、成為自媒體,網絡上各種古箏教學視頻、古箏演奏視頻十分豐富,高校古箏教師可在互聯網環境下更系統的展開教學工作。
在古箏技能課的傳統授課模式中,回課是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回課可以了解學生是否完全掌握了演奏的正確方法?在演奏中還存在什么樣的問題?回課是檢驗學生是否學會的手段。不回課的教學,就好比只布置作業卻不檢查作業,對于是學生掌握的情況難以了解。古箏技能課程是一門系統的、循序漸進的課程,高難度演奏技巧都需要堅實的基礎。如果彈奏的基礎沒有練好,手指動作、發力位置不科學的情況下,學生的練習更容易走“彎路”。每個學生的手指情況不同、個人認知差異,都會造成學生演奏技術的最終差異,所以回課是古箏技能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互聯網環境下回課主要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是學生錄制演奏音頻,或者學生錄制回課視頻。師生也可通過網絡進行視頻通話,在視頻通話中進行回課。視頻通話技術的廣泛應用為古箏課程回課創造了更大的可能。視頻回課不僅有效節省了寶貴的課堂的時間,甚至在寒暑假可以也可遠程指導學生練習,隨時指正學生練習當中的失誤。
在高等師范類學校中古箏學生群體普遍比較龐大。重視古箏獨奏能力的培養外,還需要重視重奏能力的培養。在古箏專業蓬勃發展的今天,箏團如雨后春筍般涌出。箏團就好比是一支由古箏組成的合唱團,講究不同聲部的共同協作,橫向的旋律、縱向的和聲都十分重要。箏團訓練對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音樂立體思維、音準都有十分明顯的作用。箏團的日常訓練需要學生們坐在一起練習,才能更快、更好去適應、去磨合。在高校寒暑假放假期間學生們很難湊在一起排練,這時利用互聯網絡視頻通話就可以輕松實現遠程排練的構想。在同一微信群的箏團團員,可以同時開啟視頻通話,同時教師也可以進行在線指導。這一排練構想在今天的互聯網環境下已經完全可以實現了。
互聯網技術的推廣使得網絡授課模式發展迅猛。今天不僅可以在網絡上聆聽遠在千里之外的大師課,也可以在自己家中與身在學校的老師交流學習問題。這些都使得古箏課不再局限于面對面的課堂教學模式,它可以在互聯網廣闊的空間下實現虛擬課堂教學。目前的網絡授課主要是分為兩種,一種是錄播、另一種是直播。錄播模式是將教師的教學視頻上傳到互聯網平臺,之后通過網絡進行視頻回放。另外一種是直播課程,在播放教學視頻之余可增加學生與教師的提問互動環節,這種模式對古箏技能課的教學也十分便捷。目前應用較多的有微信群、微信習音堂、Finger、等手機軟件。例如:教師可以將學生組織成一個微信群,定期在群內推送大師演奏、大師課視頻給學生、教師自己錄制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某作品演奏中的要點、難點在微信群中作為重點講解。學生可以利用微信的收藏功能反復收聽、收看,也可與其它同學交流演奏心得。在互聯網環境下的古箏遠程集體課教學,已經可以使學生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進行互動式學習。
古箏藝術一直被廣大觀眾所喜愛,不僅因為它音色柔美動聽,也因為它的演奏姿態溫婉優雅。舞臺藝術實踐是展現古箏藝術美的最佳方式。舞臺藝術實踐是古箏技能教學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舞臺實踐與古箏課堂教學的關系是相互扶持的。課堂教學可以為器樂表演打好堅實的基礎,舞臺藝術實踐可以使學生的表演更加沉穩,趨向醇熟。作為古箏技能課的學習,首先要教會學生練琴的方法,教會他們如何演奏,但是最終還是要站在舞臺上。舞臺經驗的積累是教室里學不來的,只有經過一次次的上臺演奏才能夠百煉成鋼、破繭成蝶。在互聯網環境下,舞臺實踐迎來了新的機遇。互聯網的普及使坐在音樂廳以外的觀眾也可以欣賞到精彩的演出。以前一位學生家長曾經說過,他非常想看到自己孩子登臺演出,十分羨慕居住在學校附近的其它家長。但是由于路途遙遠、工作繁忙,不能抽出時間親到現場為孩子加油,感到十分遺憾。互聯網時代到來了,互聯網聯通了整個世界。即使身在故鄉的親友團,也可以在網上為孩子們喝彩。每年的期末考試、以及各種音樂會演出都可以進行視頻直播,讓更多的觀眾欣賞到我們的精彩。
舞臺藝術實踐一度局限于舞臺,沒有舞臺就很難有展示自己的空間。高校中講座、會議、樂團排練頻繁,可以說表演場地的使用十分有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開發了新的藝術實踐平臺,有效的解決了這一難題。在互聯網的虛擬舞臺上,有觀眾的地方都可以成為我們的舞臺。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把演奏、表演送到更多觀眾的手里。上傳自己的演奏視頻,不僅是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也是記錄自己學習的一種方式。互聯網平臺藝術實踐,可以使學生積累舞臺實踐經驗;可以增加學生展示機會、培養學生自信;調節枯燥訓練、增加練琴興趣。可以說是一舉多得。通常學生在錄制短視頻時都是完美主義者,一遍遍錄只為精益求精。在整個錄制視頻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背會了譜子、彈熟了曲子。教師可鼓勵學生錄制短視頻上傳互聯網,例如可利用抖音、騰訊視頻上傳自己的演奏,也可以在全民k歌錄制自己的作品以琴會友。
互聯網環境下的古箏課程教學拓展,迎合了時代發展的需要,利用了互聯網科技手段開展古箏課程的教學與教學實踐活動。使得教學模式更加立體化,打破課堂教學與課下練琴的傳統教學模式。以互聯網為橋梁,重新建立了課堂與課外的聯系,將教學延展到課外,不再局限于課堂教學的模式。通過互聯網平臺使得學習資源更加平臺化。教師到互聯網中去尋找學習資源,又將學習成果投放到互聯網中去展示。做到“由互聯網中來,回互聯網中去”的學習資源循環利用。使學習資源信息最大化、平臺化。通過互聯網環境使得藝術實踐多元化。過去的藝術實踐局限于舞臺藝術實踐,主要是面對面的藝術實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藝術實踐實現了多種可能,呈現出更為多元的實踐方式、實踐平臺。高師古箏技能課教學,要利用好這一科技手段,跟上時代的步伐,為中國傳統樂器的傳承、發展拓展更為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