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博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 管理學院,重慶 合川 401520)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認識是一個辯證發展的過程,實踐經過提煉發展為認識,正確的認識能夠指導實踐。認識有兩種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感性認識是指事物表面的、外在的聯系,雖然生動而具體但不能反映事物的內在本質,也被稱之為初級認識。理性認識是人們發現的事物的本質或內部彼此的關聯性,雖然間接而抽象但能反映事物的內在規律和本質屬性,有時也被稱之為高級認識。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矛盾統一的,這在認識的兩次飛躍中得到一定的體現。只有感性認識在一定條件下上升為理性認識,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規律和深刻本質,此為認識的第一次飛躍。當理性認識回歸于實踐之后,人們通過學習掌握其實質和精髓,并用理性認識指導實踐,此為認識的第二次飛躍。
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以實踐為基礎,唯物且辯證地論證了認識的相關問題。透過實踐,我們能夠厘清認識過程中改造與被改造、主體和客體、反映與被反映等多重辯證關系。這不但讓我們明晰認識要經過實踐才能形成,而且讓我們清楚認識需要在實踐中按照辯證的規律發展。由此可見,在對高職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認同教育期間,要尊重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客觀規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時代的高職學生多為“00”后,他們作為網絡的原住民,從小就通過自媒體、網絡等各種途徑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接觸內容的廣泛性形成了價值觀念的多元化,比如有的學生重感情,有的學生重金錢;有的學生從眾追求時髦,有的卻特立獨行標新立異;有的學生覺得要永遠跟黨走,有的卻認為政治事不關己、漠不關心…… 簡而言之,他們不再是以一種價值觀念為導向,而是從“一元化”走向“多元化”[1],多樣的價值目標和價值取向使得高職學生對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沒有足夠的認同度。
受應試教育等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學生進入大學的目的就是希望找到一個好工作。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高職學生以“對我未來職業發展是否有利”為出發點選擇自己的行為方式。同時,現在的高職學生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獨生子女,他們在長期的生活中逐步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個人主義和一切為自己的功利主義[2],缺乏足夠的奉獻精神和服務意識。在這種情況下,高職學生難以將自己的價值追求與我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有效契合。
1.加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認同教育
要全面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要發揮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中介效應,引導高職學生對個人層面的理解和認同。其一,加強教育引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深度結合,要發揮好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陣地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四個倡導入腦入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學生頭腦,引導學生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覺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的偉大實踐。其二,優化教學資源,發揮隱形教育的作用。高職院校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為契機,推動教育教學各個層面的改革,廣大教師要率先垂范,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起到價值引領和榜樣示范的作用。
2.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認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社會層面對國家層面的認同的正向影響顯著,因此,提升高職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層面的認同對全面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質效果顯著。首先,社會要營造綠色、健康、正向的新輿論環境,通過適度調節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發揮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引導功能[8],通過宣傳榜樣的先進事跡傳遞正能量,營造共享、平等、自由的社會氛圍形成公平的主流文化基調,堅定學生對公正、法治的信心。其次,企業和社會組織要承擔起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責任,通過主動承擔社會責任、幫助社會弱勢群體營造“自由、平等、公正、法治”風清氣正的社會生態,讓學生能夠受到良好社會氛圍的熏陶,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
實踐是促進高職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腦入心的重要渠道。為此,高職院校要搭建實踐平臺,推動個人層面的四個倡導外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其一,建立志愿者協會,長期組織學生到敬老院、特教中心等地開展公益活動,通過身體力行實現感性認識的升華。其二,將暑期“三下鄉”的活動有意識的定義為“助力精準扶貧”、“筑夢新時代”、“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等貼近群眾的實際問題,讓學生通過實踐做到知行合一。其三,激發學生黨員自覺發揮的模范帶頭作用,主動為同學服務。基層黨支部可以開展入黨積極分子進新生班級活動,針對新生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問題排憂解難,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踐行者和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