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
(河南財政金融學院 教務處,河南 鄭州 451464)
應用型本科指以應用型為辦學定位的本科院校。應用型本科教育對于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應用型本科教育的核心在于“應用”,關鍵在于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
實踐教學,是指高校為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設計的實踐教學各個環節,包括目標、內容、管理以及保障四個體系。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指標體系》中,實踐教學包含實驗教學、實習實訓、社會實踐、畢業論文(設計)與綜合訓練等方面內容。建立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是高等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變的重要途徑。
從政策層面來說,引導部分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是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重要著力點和戰略突破口。國務院等部門先后出臺《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國務院關于印發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的通知》等政策意見,為應用型本科高校發展指明了發展方向。其中提到要引導高校從治理結構、專業體系、課程內容、教學方式、師資結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系統性改革,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向應用型轉變,建設50所高水平高等職業學校和150個骨干專業(群)。
就發展情況而言,我國高校在應用型本科實踐教學的探索轉變上也取得一定成績。相關高校認真落實國家政策方針的要求,結合自身發展目標及情況,提高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的重視,加大實驗、實訓等教學設施的投入,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為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創造條件。
從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的發展情況來看,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是對實踐教學目標認識不清,缺乏針對性、層次性。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應當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的關鍵作用,樹立明確的培養目標。然而很多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沒有結合各專業的人才培養方向制定有針對性、層次性的實踐培養目標,只是將實踐教學作為掌握理論教學的輔助手段,忽視了實踐教學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具有實踐和創新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二是實踐教學制度體系不完善,重形式輕內容。主要體現在制度體系不完善,沒有建立起相互關聯、相互支撐的實踐教學管理體系、考核評價體系、質量監控體系等。在學生培養的執行過程中容易流于形式,造成實訓手段單一、考核內容片面、激勵作用缺失等情況。
三是實踐教學師資力量薄弱,指導力不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雙師型”教師不足的現象,而部分高校教師自身缺乏實際的專業實踐經驗,過多依靠專業理論知識的教授,不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實踐教學展開指導,滿足不了學生綜合素質提高的要求。
四是實踐教學校內外實訓平臺運用受限。一方面,校內實訓實驗室、實訓基地的教學內容單一,缺乏相關專業行業領域的綜合性、現實性考查鍛煉;另一方面,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實效性也有局限,受到制度、效益等現實因素的影響,導致校企合作不夠深入,實習學生無法深入接觸企業的生產活動,達到實踐教學效果。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體系建設,應當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綜合應用型專業人才為契機,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學充分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學科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
本科院校應當充分認識到實踐教學在應用型人才培養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根據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能力需求,有針對性地制定實踐教學目標,從專業理論知識、人際交往能力、創新發展能力等多方面著手,加強對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通過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完善校內外實習基地建設,進一步將課程實驗、專業課程實踐、畢業設計(論文)、學科競賽等多種形式的校內實訓操作同校外實踐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建立一體化的實踐教學基地,充分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條件,從而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及綜合業務能力。
建立健全實踐教學的制度建設,合理、科學地規范考核評價機制。不僅要重視理論體系知識的考核,還應該采用客觀、靈活的多種考核形式,如課內課外多項考核指標的綜合設置,將理論與實踐的考查有機結合。
應用型高校應當注重雙師型隊伍建設,既做好教師的培訓與繼續教育,提升專業素養及實踐教學能力,同時還可以聘請引進行業專家參與、指導學生的實踐教學工作,內外結合推動實踐教學的質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