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利東
(湖北省利川市第三中學,湖北 利川 445400)
學生學習語文不僅是為了提升語文成績,更是為了弘揚中華文化,傳播優良美德,提高我國人民的綜合素養。這種教學理念真正被實行的時期是在高中,高中時期是一個敏感的時期,已經過度了初中的叛逆期,逐漸變得成熟,但是高中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生的心靈往往很難承受這種壓力,但是語文所重視的美德培養則可以潤澤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得到一絲放松。所以,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注重對學生美德的培養。
高中語文教學對學生的美德培養不是直接的,而是通過語言文字間接的感染學生,讓學生潛移默化的在字里行間中孕育美德,讓學生的精神得到凈化,在精神的凈化中培養自己的美德。學生在優秀的作品中不斷和作家“談話”,在談話中潤澤自己的心靈。德育的培養與語文教材相結合,這樣既不離開教材,讓學生學到更多的語文知識,以便提高自己的語文成績,又可以在教材中培養自己的美德,通過美德在潤澤自己的心靈。這種德育與教材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可以讓學生用全新的風貌去學習和接受語文所帶來的心靈沖擊,讓語文成為自我提升的工具,讓學生美德的培養在無形之中得到培養。
高中是學生的過渡期,它是學生進入一個更高學府的階梯,也是一個學生的轉折點,因為高考是每一個高中學生所必須經歷的過程,它是高中學生實現更高目標的橋梁,所以很多教師都會認為高中語文的學習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總體分數,這種教學理念是錯誤的,語文的學習更是一種品德培養的過程,英語是一門以掌握外語為目的學科,數學是一門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學科,理綜是一門教授學生科學知識的學科,而語文是一門富有感情的學科,語文可以豐富學生的感情,培養學生的美德,滋養學生的心靈,所以教師要充分的利用語文的教學,實行一些科學有用的策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習中國文化,感受中華的傳統美德。
教師的教學方式應該隨著課表的改革而改變,教師應該結合新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合作探究中實現對自身的感悟和自我的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帶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學生自主探索的機會,讓學生告別依賴,在語文學習的探索中凈化靈魂,語文是學生打開心靈的通道,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打開自己心靈的天窗,教師不應該籠統的只教授學生語文知識,更應該讓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有所感悟,悟出做人的道理,讓學生的品德能夠得到升華。
高中生已經相對于成熟,因此感情很容易被觸動,容易對許多正能量的事情有感觸。教師要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征,培養學生的美德。語文教師特別容易運用這一心理特點。因為語文考試中,古詩詞和文言文這類大題都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想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了解作者的歷史背景,教師在教導歷史背景時,就可以運用古人偉大的事件來感染學生,使學生意識到什么樣才算是一個有美德的人。
例如,在教學《離騷》時,教師可以講一些有關屈原的歷史事件和端午節的由來,這樣做不僅能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課堂氣氛更活躍。同時還能使學生明白屈原愛國的偉大,正因為心系國家大事和人民百姓才有他人對他的愛戴,從而感染學生的內心,學生也會產生愛國的美德。
語文是最好培養學生美德的課程,只需要將學生帶入古詩情景,用古人真實的事例感染學生的內心,學生就會下意識的明白怎么做才是對的,從而成為一個具有優良品德的好學生。【1】
培養學生美德不能單單以語言的形式引導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自己感受怎么做才能被稱之為有美德,比方說,教師可以出一道以美德有關的論文題目,讓學生辯論到底什么事是有美德,什么是缺德。學生在寫文的過程中會查詢一些例子,學生就可以從這些例子中理解什么是美德,什么樣的人才會受歡迎,學生為了成為他人喜愛的類型就會改掉自身的不足,養成好的美德。【2】
總結:教育的意義不僅僅是育人以知識,更是育人以品德,這個社會不僅看重一個人的能力,更是看重一個人的美德,因為能力是可以通過時間來培養的,但是一個人的品格卻很難培養,所以學生的品德應該在高中時期培養,讓美德來潤澤學生的心靈,高尚的美德和純凈的心靈可以讓學生得到別人的認可,得到社會的認同。語文的教學則是一個人品德培養的階梯,教師的教學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該結合科學教育的策略和學生內涵的提升來培養學生的優良美德。